李世民納了弟妹卻沒娶嫂子,並不是他對鄭觀音不感興趣,也不是因為鄭觀音年老色衰,而是娶嫂子的風險太大。
公元626年七月,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太子李建成,誅殺齊王李元吉,最終迫使李淵立其為太子,史稱『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均被李世民處死,兩人後宮中的女眷,大多都被沒入宮中,成為了李世民的後宮的組成部分。
而在其中,李元吉的妃子楊氏,和李建成的妃子鄭觀音,這二人在經歷巨變後,卻迎來的不同的結局,原本是嫡媳的楊氏,被李世民納入後宮,但嫂子鄭觀音,卻最終孤獨終老。
既然都已經做出了納弟媳為妃的事情,為何李世民卻沒有納嫂子鄭觀音呢?難道是因為鄭觀音不夠年輕貌美?或者是有其他什麼隱情?
實際上,倒不是李世民不想收了嫂子鄭觀音,他還真的有過這個想法,畢竟鄭觀音和他的年齡相近,與楊氏同樣的年輕貌美,但權衡之後,發覺娶這個嫂子的風險實在太大,很有可能讓他英年早逝,因此,李世民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也幸虧他沒納嫂子鄭觀音,不然大唐就可能不會有他這個一代明君了。
作為歷代帝王中,自帶流量體質的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後世無限放大並仔細研究,而他與弟媳楊氏的這段感情,也就成為後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楊氏是如何從李世民的弟媳轉變為他的妃子呢?這還要從玄武門之變之後說起。
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被尉遲恭一箭射死,他的五個兒子也被李世民逐一誅殺,而他的妃子們,一股腦的,被送到了李世民的後宮中。
其中,就是李元吉的愛妃楊氏。
楊氏是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也算是出身名門,在李淵得勢後,嫁給了李淵的四子李元吉,因其美貌,深得李元吉的寵愛。
究竟楊氏有多美呢?根據史料記載,楊氏生的『玉貌雪膚,眉目如畫』,並且極為善解人意,因此,縱然是兇殘好色的李元吉,也拜倒在楊氏的石榴裙下。
原本楊氏作為李元吉的愛妃,如果沒什麼意外的話,理應是富貴一生,但不曾想,玄武門之變的爆發,讓她不得不眼睜睜的看著丈夫死於非命。
同時,在看到李元吉的幾個兒子先後被處死,讓楊氏心驚膽戰,生怕屠刀落到自己的頭上。
但李世民的一道旨意,讓楊氏暫時沒了性命之憂,她被送到了皇宮中一處偏僻之地,與李元吉的女兒一道,被暫時地圈禁起來。
既然是圈禁,自然就不會住在富麗堂皇的宮殿,據記載,當時楊氏等人擠在一間狹小的宮殿裡,宮殿的門外,就是重兵把守,嚴禁隨意走動,除了一日三餐正常供應,讓這些女眷不至於餓死之外,基本沒有什麼自由可言。
『誠周於造次之間,行滿於危疑之地』—楊氏被幽禁時居住的地方
久而久之,這些人精神上的壓抑可想而知,如何改變命運,就成了普遍的想法,而其中,心思最為活絡的,莫過於楊氏了。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追贈李建成為隱太子,同時追贈李元吉為巢王,作為李元吉的正妻,楊氏也成為了巢刺王妃,按照慣例,遇到皇帝冊封,被封之人則要當面表示謝恩的。
楊氏就抓住了這一次千載難逢的面聖機會,在極短的見面時間中,讓李世民對她感了興趣。
剩下的事,就十分的順其自然了,李世民寵幸了楊氏,而楊氏也成功成為李世民的眾多女人之一,甚至在後來,楊氏還為李世民生下一個兒子李明。
在此期間,李世民對楊氏的寵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經在長孫皇後病逝幾年後,李世民一度想冊立楊氏為新的皇後,從這件事就足以可見,當時的楊氏是多招李世民的喜歡。
但不管怎麼說,楊氏原本是李世民的弟媳,如今卻成了妃子,這復雜的關系,不免就讓人有些議論紛紛,而作為一代明主,為何李世民甘願冒著別人非議,也要納楊氏為妃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李世民納楊氏,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交換。
一來,楊氏美貌,這在前文已經提過,作為一個正常的男人,看到美貌的女子想據為己有,這是十分正常的想法,更何況,李世民還有這個能力,因此自然就不會放過膚白貌美的楊氏了。
二來,籠絡人心,充分利用資源,楊氏可是出身於弘農楊氏,她本人還是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雖說如今隋朝滅亡了,但弘農楊氏這個數百年的世族門閥,其背後的能量還是十分巨大的,而娶了楊氏,李世民就可以和這個家族搭上關系,從而利用弘農楊氏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人長得漂亮,背後還有大家族,這樣的女人,李世民是必須得娶,哪怕是冒著被天下人非議的風險,也在所不惜。
所以說,在『郎有情』的情況下,楊氏的『妾有意』才能順利達成,如若不然,她即便是再見李世民十次,也不會讓李世民對她馬上有了感覺。
即便是借此機會成功上位,但終楊氏一生,也沒能讓李世民給她一個名分,哪怕是她給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
曾經有一次無限接近轉正的機會,但卻被大臣魏征一句話給徹底打消了。
『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 乃止』
魏征所說的『辰贏』,是春秋戰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因其先後曾服侍過晉懷公和晉文公,所以被古人們明確定性為『既淫又賤之人』。
也就是說,魏征拿『辰贏』來形容楊氏,暗喻她先後嫁給李元吉和李世民,因此,立這樣的女人為皇後,十分的不妥。
最終,李世民打消了這個念頭,而楊氏在改變命運的道路上,最終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雖然在後來她生下了曹王李明,但母子二人對比其他皇子和其生母的待遇,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費盡心機,結果楊氏最後的身份,隻能算是李世民的前弟媳兼情人,還莫名背上了『辰贏』的罵名。
而與『悲催』的楊氏不同的是,她的嫂子,也就是隱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鄭觀音,雖說在深宮幽禁的日子也不好過,但至少能夠在後半生看著自己的女兒長大出嫁,平平淡淡的活到了七老八十,然後還能落了個壽終正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做出了納弟媳的事情,為何李世民還『挑肥揀瘦』,隻納了楊氏,卻沒有納嫂子鄭觀音呢?其實他還真的有過這個想法,隻不過納嫂子的風險過高,才讓他放棄了這個打算。
首先,李世民曾經動過納鄭觀音的想法,但碰了一鼻子灰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那年,李世民27歲,而史料記載,鄭觀音隻比李世民小一歲,也就是說,那一年的她,是26歲。
26歲並不是特別大的年紀,相反,古代這個年齡段的女人,還有一種成熟的韻味,因此,說鄭觀音老,還真說不過去。
另外,鄭觀音雖說稱不上天姿國色,但要知道能當上太子妃,自然長得不會太差,並且,史料中也對她的樣貌有著很高的評價。
『淑韻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風泛桃李之蹊;』—形容鄭觀音長相
由此可見,鄭觀音年齡合適,且樣貌上佳,再加上貴為太子妃,肯定有一定的氣質,因此整體來說,鄭觀音在當時算得上是一個美女。
所以,自然而然的,李世民就會對自己這個嫂子有想法,參照他納了楊氏,因此這一點並不稀奇,不過,有想法並不代表就能成功,最終的結果是,李世民在鄭觀音這裡,碰了一鼻子灰。
之所以沒成功,是因為鄭觀音的態度堅決,在她的墓碑上,有這麼一段話,隱晦地表達出當時李世民曾打過這方面的主意。
『雖掌碎驪珠,而庭開虹玉,已絕倚閭之望,旋聞解瑱之歡;昔有陶嬰、梁寡,勵節在於衡沁』
這段話中,提到了兩個古代人物,一個叫做陶嬰,另一個稱之為梁寡,這二人都是曾經出名的貞潔烈女,寡居後面對王公貴族的求愛,斷然拒絕,安心當一個寡婦。
為何要在墓碑上特意提到這兩個人?極有可能就是鄭觀音遇到了和她們一樣的情況,就是有人主動向她求愛。
是誰如此大膽,敢去招惹曾經的太子妃呢?我想除了李世民,不會再有第二個人了。
但面對李世民的求愛,鄭觀音卻斷然拒絕了他,這背後,或許有失去丈夫的悲痛,也有眼睜睜看著自己兒子被誅殺的絕望,更多的,就是她實在做不到如楊氏一般,和仇人同床共枕。
其次,李世民為何沒有強行收了鄭觀音呢?
以他的身份,如果想辦成這件事,應該不難,畢竟當時他已經是大唐權力最高的人,強行納了鄭觀音,對他而言,並不是做不到。
但他並未如此,因為,實在是沒有這個必要。
李世民又不缺女人,後宮裡還有不少佳麗,更何況成了皇帝後,各種款式的妃子任意挑選,沒必要為了一個鄭觀音而大費周章。
並且,本身納了楊氏就招致不少人非議,,如果再強行納了嫂子,估計非議的人就更多。
一旦如此,李世民在朝臣中,就始終處在負面輿論中,即便是他不在乎,那些個大臣們則十分在乎,到時候勢必會各種上書,各種諫言,這對李世民的穩定局面,沒什麼好處。
畢竟他剛剛冒天下之大不韙,通過特殊手段登上皇位,此時最重要的,是穩定局勢,孰重孰輕,李世民還是拎得清的,與朝臣對著幹的事情,還是不做的好。
同時,鄭觀音的身份,也是原因之一,鄭觀音出身於北朝望族滎陽鄭氏,其家族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本身聯合滎陽鄭氏,或許會對李世民有所幫助,但如今鄭觀音堅決不同意,就讓李世民不敢用強。
如果他不管不顧,直接用槍的話,很有可能造成鄭觀音以死明志,屆時,不僅人沒得到,還會因此得罪滎陽鄭氏,給自己樹立一個潛在的敵人。
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李世民是萬萬不會做的。
還有,納鄭觀音或許有性命之憂
根據史料記載,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也被李世民全部誅殺,而這五個兒子,其生母應該就是鄭觀音。
也就是說,鄭觀音在玄武門之變中,不僅失去了丈夫,還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被殺死,夫死子亡,幾將滅門,可謂是遭逢巨變。
這種情況下,她絕對有理由恨李世民,並且還不是一般的恨,而是深仇大恨。
甚至來說,如果有機會,她極有可能會報仇雪恨,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反正也沒什麼牽掛了。
對於這樣一個對自己充滿恨意的女人,李世民敢娶嗎?恐怕得好好斟酌一下吧。
畢竟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置於危險之地的,這萬一鄭觀音找到一個機會對李世民下手,那李世民千辛萬苦所做的一切,豈不就是白費功夫嗎?
同時,鄭觀音和楊氏的情況還不一樣,楊氏和李元吉沒有子女,因此對楊氏來說,悲痛程度就要低一些,並且,楊氏也願意主動去找李世民。
但鄭觀音做不到這一點,能壓住仇恨已經是她能做的最大程度了,如果再成為李世民的妃子之類,她不能保證,會做出什麼過激的事情。
所以說,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也為了不增加潛在敵人,更為了朝堂局勢的穩定,在經過權衡之後,李世民放棄了對嫂子鄭觀音的打算,轉而對她以禮相待,並且進行供養,讓鄭觀音一直活到了唐高宗年間方才去世,也算得上是壽終正寢,得了個善終。
小結: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納了弟媳楊氏,主要是因為楊氏不僅貌美,並且背後還有家族勢力支撐,能夠為李世民所用;而沒有納嫂子鄭觀音的原因則是因為鄭觀音的堅定拒絕,讓李世民出於顧忌,不敢用強,並且,也為了穩固當時的局面,避免激化更大的矛盾,因此,他才放棄了納鄭觀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