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不敢。
別說他了,擱你身上,你也不敢納。
李世民在男女之事上,一直很隨便。
不僅納了弟妹,大破突厥時,還跟隋煬帝60歲的蕭皇後風月一場。
但他真不敢納嫂子。
鄭觀音是他惹不起的女人。
對,你沒聽錯,是不敢,而不是不想。
為了奪皇位,李世民表現出了充足的帝王狠辣。
他下令斬殺親兄弟,並逼父親李淵退位。
他不顧李淵哀求,下令斬草除根,殺掉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
但他不敢納嫂子鄭觀音。
玄武門事變發生時,鄭觀音27歲。
在古代,27歲已經不算年輕,但鑒於李世民大破突厥時,還能和隋煬帝60歲的蕭皇後風月一場,那麼鄭觀音的年齡也不算什麼阻礙了。
李世民殺掉李建成、李元吉後,將他們的女人都收入後宮,唯獨放過了嫂子鄭觀音。
李世民為何不敢納鄭觀音?
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鄭觀音深愛李建成,對李世民無意。
鄭觀音出生於公元599年,比李世民小1歲。
她長得很好看,史料裡是這麼寫的:
『淑韻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風泛桃李之蹊』
鄭觀音16歲那年,嫁給26歲的李建成為妻,兩人相伴了11年,感情非常好。
26歲結婚,對於皇室子弟而言,算是非常晚的。
但史料上並沒有記載,在鄭觀音之前,李建成還有其他妻子。
換言之,史料上記載的李建成的妻子,隻有鄭觀音一個。
玄武門事變時,李建成慘死,年僅38歲。
離皇後一步之遙的鄭觀音,此後餘生,都在悼念自己的丈夫,可見夫妻感情非常深厚。
在鄭觀音的墓志銘裡,有暗示李世民曾打過她的主意,但被她強勢拒絕。
『昔有陶嬰、梁寡,勵節在於衡沁』《鄭觀音墓志銘》
陶嬰、梁寡都是古代赫赫有名的貞潔烈女,守寡後都被王公貴族追求,但都斷然拒絕,安心當一個寡婦。
在鄭觀音的墓志銘上,特意提到這兩個人,極有可能是當上李世民主動提出了想法,但是遭到鄭觀音的拒絕,還鬧得轟轟烈烈。
第二,鄭觀音的5個兒子,全被李世民斬殺。
史書上,鄭觀音是李建成唯一的妻子,感情深厚。
結婚11年,他們一共生了11個孩子,除了長子早夭,還有5個兒子。
雖然,這些孩子可能不是鄭觀音生的,她最少也生了5個。
名分上,鄭觀音是所有孩子的嫡母。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
根據《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記載,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等,都被李世民所殺。
李世民的做法雖然狠毒,但為了斬草除根,也能說得過去。
畢竟,帝王霸業,容不得婦女之仁。
可這對於鄭觀音來說,是非常大的痛苦。
5個兒子,都被殘忍殺害,她怎麼可能不恨?
李世民繼位後,為了挽救自己的名聲,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號『隱』,並把兒子趙王過繼給了他,努力消除負面影響。
但是,對於鄭觀音而言,這些彌補,不過是虛情假意。
她的5個兒子,都死在李世民的手上,雖然可能不全是她生的,但這也是殺子之仇。
殺子之仇,不共戴天。
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母親的勇氣。
李世民殺了她深愛的丈夫,又殺了她的5個兒子,只要李世民敢強納她,那麼鄭觀音絕對會想辦法弄死李世民。
要知道,鄭觀音可不是小門小戶的女子,她的身上甚至有將門之氣。
第三,鄭觀音的家族不凡,惹怒她,可能會讓朝廷動蕩。
對於李世民而言,女人如衣服,就算她不願意,他也可以強納。
但是,如果那一個女人,可能會威脅自己的江山,那麼就算再喜歡,他也隻會放棄。
鄭觀音,恰恰是李世民惹不起的女人。
她所在的滎陽鄭氏,是北朝名門望族。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滎陽鄭氏出了7個宰相,被譽為『七房鄭氏』,可見家族不凡。
換言之,能當上太子妃的女人,家族背景又能差到哪裡去呢?
政局不穩,李世民不想和所有的大家族為敵。
如果說殺李建成是迫不得已,殺他的子嗣是斬草除根,那麼強納嫂子,怎麼都找不到借口。
如果鄭觀音有意嫁給他,那麼他可以通過鄭觀音為媒介,拉攏滎陽鄭氏。
但鄭觀音對他無意,如果強納嫂子,說不定就和滎陽鄭氏交惡了。
他剛剛登基,穩住局勢才是最重要的。
李世民不是拎不清的人,否則他也成不了千古明君。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敢納弟妹楊氏呢?
要知道,楊氏同樣出身不凡,是李元吉的正妻,而李世民也殺掉了李元吉5個兒子。
原因很簡單。
楊氏的處境,和鄭觀音完全不同。
第一,楊氏年紀小,和李元吉沒什麼感情。
李元吉被殺時,年僅24歲,他的妻子楊氏更年輕,才18歲。
在眾多王妃中國,楊氏體態柔媚,甚為嬌艷。
和鄭觀音不同,楊氏和李元吉之間的感情並不深厚。
李元吉和太子關系好,楊氏和秦王妃關系好。
早在李元吉爭權時,楊氏就多次勸誡,希望他不要和李世民作對。
然而,夫妻之間沒什麼感情,三觀又不合,李元吉自然不聽她的。
李元吉死後,長孫氏將楊氏安頓在自己府邸,一日,李世民回家,楊氏躲閃不及,不得不起身相迎。
等李世民坐定後,她就跪了下來,請求他賜自己一死。
在李世民面前,請求他賜自己一死。
『亡夫李元吉欲謀李世民害太子,我曾私下多次勸阻,無奈他不聽賤妾良言,今日死有餘辜。
奴妾知道是有罪之身,無顏再面對太子,長孫夫人仁慈德厚,請太子賜奴一死,以表一片忠心!』《《唐宮秘史》》
她說,自己曾多次勸阻,可李元吉卻不聽,現在她無言面對李世民,請求賜死,以表忠心。
這話雖然是求死,可卻求生欲滿滿。
她一邊說一邊哭,久跪不起,連長孫夫人來勸都沒用。
美人哭得弱柳扶風,李世民不心動也是不可能的。
最終,李世民出言寬慰:
『王妃休得過於悲愴,齊王謀亂,理應伏法,與王妃無幹,世民在一日,當保王妃一日無事,休戚與共,憂樂同享,不必過於擔憂。
如果閑在府邸寂寞,可以搬到東宮來住,你們妯娌之間素無嫌隙,彼此相安度日,也免得我記掛』 《《唐宮秘史》》
李世民安慰她,不用擔心,只要他活著,就保她無事,還邀請她入住東宮。
這話,怎麼聽都帶著許諾的味道。
此後楊氏便不再鬧了,順理成章搬入東宮,成了李世民的後妃。
第二,楊氏沒有孩子,還是絕世美人。
李元吉去世時年僅24歲,但他妻妾眾多,5個兒子也都不是楊氏所生。
換言之,楊氏並沒有生過孩子。
18歲的年紀,正是風華正茂,相比終身不嫁的寂寞,對於楊氏而言,選擇李世民也是一條好出路。
在那次哭泣以後,李世民便把幾個心腹侍女指派給了楊氏。
郎有情,妾有意,在一起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李世民登基時,封長孫夫人為皇後,楊氏為妃。
此令一出,連長孫夫人都有些驚訝。
不過,她本就是鮮卑族,對此見怪不怪,依然對楊氏非常親熱。
第三,楊氏的家族有意聯姻,李世民需要拉攏。
除了兩人有意外,楊氏的家族也有意聯姻。
楊氏出生於弘農楊氏,是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
相比鄭觀音的家族,楊氏的家族雖然也算名門,但是底氣還不夠硬,畢竟隋朝都滅亡了。
而李世民將楊氏收入後宮,無疑可以安撫楊氏家族的人,讓他們安心幹活。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此楊氏非彼楊氏,李元吉愛妃楊氏,是舞女出生,本就水性楊花,和隋觀王侄孫女不是同一個人。
不過這種說法,我沒有查到史料。
當然了,李世民和弟妹的結合,名聲怎麼都不會好聽。
後人還特地作詩一首,來諷刺此事:
『英雄好色似不諱,嬪禦弟婦卻不該。
堂堂一代聖賢主,瀆倫傷化德甚衰』
不過,咱們必須為李世民說一句公道話,他和弟妹楊氏的結合,還真算不上傷風敗俗。
為什麼納弟妹不算傷風敗俗?
- 第一,少數民族的習俗,和漢族不同。
少數民族的傳統,和漢人不同。
草原上惡劣的生存環境,註定了女人需要依靠男人而活著。
因此,在兄弟死後,接受他們的妻妾,反而是一種善良。
因為,這麼做,可以給這些無男人可以依托的女人,一條生路。
北方的蒙古族,汗王的妃子,只要不是生母,繼任者就可以把這些妃子變成自己的老婆。
我們不能用漢族的價值觀,來評價少數民族的習慣。
就算是晚清時期,女人二嫁也很正常,你看海蘭珠還姑侄3人共侍一夫呢。
李世民的身上,有鮮卑族血統。
他的祖母獨孤氏、皇後長孫氏都是鮮卑人。
因此,李世民把弟妹、嫂子甚至庶母收入後宮,還真的不是什麼大事。
畢竟,在他們眼中,女人就是財產。
只要沒生過孩子,那麼,等父親、兄弟去世,她們都可以被視為財產繼承。
當然,如果這些女人生了兒子,就不再被視為財產,也不被允許收入後宮。
楊氏沒生過孩子,而鄭觀音生過,所以李世民可以強納楊氏,卻絕對不能逼迫鄭觀音。
- 第二,就算根據漢族的習俗,也不算傷風敗俗。
後世常說『臟唐亂宋』,這裡的『臟』,就是指混亂的倫理。
舉個例子。
武則天本是李世民的才人,兒子李治看上了,也能迎娶入宮,甚至還能立她為皇後。
再舉個例子。
楊貴妃,原本是唐玄宗兒子的王妃,是正妻。
但李隆基看上了,也能直接搶了過去。
這些輩分關系,實在是有些混亂。
在漢族的禮儀裡面,輩分是不能逾越的鴻溝。
兒子娶庶母,弟弟娶嫂子,哥哥娶弟妹,幾乎不可容忍。
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目光去衡量古人,至少在唐朝,根據漢族的禮儀,納弟妹也沒那麼驚世駭俗。
因為『長嫂如母』的典故,出自宋朝的包公。
據說是包公長得太醜了,把生母嚇死了,父親一怒之下,就把他扔到了野外。
包公的嫂子不忍心,便把他抱回家養。
後來,包公感恩嫂子的養育之情,稱呼她為『嫂娘』。
嫂娘,嫂娘……說的便是長嫂如母。
但是,李世民比包公早了幾百年,在唐朝,『長嫂如母』的習俗還沒有形成呢!
所以,李世民納弟妹這件事,還真的算不上一個污點。
那麼,跟了李世民的楊氏,後來生活怎麼樣呢?
根據《新唐書》記載,楊氏跟了李世民後,小日子還過得很滋潤。
李世民登基時,她被封為妃子。
貞觀十年,她為李世民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李明,升為貴妃。
長孫皇後去世後,李世民有意讓楊氏當皇後,但遭到了魏征的強烈反對。
《新唐書》:曹王【李】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後。
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
’乃止。
魏征認為,如果立楊氏為皇後,那麼肯定會重蹈春秋時期辰嬴的覆轍。
辰嬴是晉文公的妻子,但在嫁給晉文公之前,她是晉文公質子的妻子。
後來,晉文公去世,為了不讓辰嬴的兒子繼位,朝廷動蕩不安。
魏征舉這個例子,就是告訴李世民,目光要放長遠,不要危害江山社稷。
你看,魏征勸誡李世民之際,也沒拿楊氏是他弟妹說事。
可見,這件事還真的沒有那麼嚴重。
最終,李世民聽從了魏征的意見,沒立楊氏為皇後。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追贈李建成為隱太子,封李元吉為巢王,封楊氏為巢刺王妃。
至此,楊氏至死都頂著李元吉王妃的名號。
而她生的兒子,也被過繼給了李元吉。
李世民之所以這麼做,是和他的心願有關。
他非常崇拜漢文化,當上皇帝後,就一直想讓人承認他是純種的漢人。
當然,他最終沒有達成心願。
那麼,嫂子鄭觀音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鄭觀音的小日子也過得不錯。
雖然她的5個兒子都被李世民殺了,但女兒卻活了下來。
李建成死後,李世民將鄭觀音和她的女兒安頓在夜庭、長樂門等地。
這些地方,雖然享不到什麼福,但是日子也不算太苦。
後來,她的女兒開始外嫁,小女兒歸德縣主甚至可以照顧母親的晚年。
公元676年,鄭觀音去世,享年77歲。
此時,李世民都已經去世27年了,而她也守了50多年的寡。
77歲,已經很長壽了。
雖然小節有虧,但必須承認,李世民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
《舊唐書·太宗本紀》稱贊他聰明神武,從諫如流,才華橫溢。
『發跡多奇,聰明神武。
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則咸盡其才』 『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而《新唐書·太宗紀》同樣說他是漢朝以來的第一個明君。
『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這些話,雖然都是溢美之詞,但李世民卻當之無愧。
而且,他對漢文化的推動和傳承,也有非常大的功勞。
另外,他雖然殺掉了親兄弟和侄兒,但對於存活著的女眷,都比較照顧。
鄭觀音能活到77歲,也說明了李世民並沒有對她進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