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北方軍隊為何放著盛世的好日子不過,卻跑去跟著安祿山造反?《網路歷史》

安祿山是個欲壑難填的人,權勢是很多人都一生在追求的,有追求的人大多不會滿足於現狀,總想著進步。

安祿山不是漢族節度三使,人馬幾十萬,心腹大多外族,一個地方權鋒到了頂指的人,對大唐的歸屬感就不會很強了。

安祿山唬弄李隆基,看起來在皇上面前裝小醜,其實是拿李隆基當小醜,吃定了李隆基那麼皇帝在他心裡就沒了威嚴壓迫感,但是李林甫當宰相的時候他沒有反,他怕李林甫。

安祿山也是記李隆基好的,直到造反時還說對不起李隆基,可怎麼走上這條路。

這就是節度使制度弊病,地方上軍政一起管,一把抓,那麼對地方的控制力就強,等於就是自己地盤,又兼職三個節度使,還是靠在一起的,簡直是太可怕,後勤還是中央出,因為屬於國家軍隊。

要錢要糧在當時來說是正常的,肯定是張大口要,有太多結餘,李林甫當宰相,對情況掌握很深,錢糧人員調撥把握的很不錯,聽話表現好,就送點,有什麼心思就緊點,安祿山有需求老被弄的欲仙欲死的,唬弄不了的人自然就心生畏懼。

楊國忠上來後,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安祿山,總是找茬,後來就整天和李隆基講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當時還真沒想反,當地方太上皇日子太好過,還太特麼不用太超心,但是自己的行為和做的事情卻也知道很多是不能做的,在軍隊搞肅反,養自己私軍,地方幹部排擠殺害,用親信人,把個北方弄成獨立王國。

雖然沒想反,可行為都是造反的行為,心虛,在加上錢糧不給了,好處也沒了,那就事業上在進一步吧,起兵了。

總之來說,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自己的問題最大,當皇帝後期真的昏聵了,節度三使這就是把刀給了安祿山,還沒加防范,一點控制的力量都沒安排,怪不得別人,節度使們後來平叛,可中央亂了,長安都丟了,到處戰火,後勤往往協調很難,就讓節度使們自己管地方民政來維持軍隊,從此,節度制度成了大唐滅亡的主要原因。

漢末,讓地方自己養軍隊打黃巾,漢亡

唐,讓有軍隊的將領管地方,唐滅。

清末,讓地方自己弄軍隊自己弄糧餉,湘淮勢力發展,從此晚清失去了南方控制,掌握在漢族官員手上,為以後順利的進入民國鋪平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