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唐高祖李淵稱帝建國後,把李暠《音同搞》認定為先祖,而在唐太宗命人編纂《氏族志》中,更是把以李暠為始祖的隴西李氏排在榜首,並認定李唐皇室正是出於這個名門望族。
那麼問題來了,李暠究竟是何許人也?他一生都建立過哪些豐功偉績,以至於被李唐皇室尊奉為先祖?
01 草創基業
李暠,字玄盛,隴西郡成紀縣人,自稱漢朝名將李廣第十六世孫,生於351年。
李暠出身豪門大族,高祖李雍、曾祖李柔都在西晉擔任郡守,祖父李弇則在前涼擔任武衛將軍,唯有父親李昶很早去世,沒有機會建功立業。
李暠生活的年代,正處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黃河以北被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和漢族反復爭奪,並相繼出現過16個政權,其中,前涼、西涼、北燕屬於漢族政權。
後人所繪西涼武昭王李暠畫像
據史料記載,李暠『少而好學,性沈敏寬和,美器度,通涉經史,尤善文義。
及長,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見《晉書·卷八十七》》,是一位沉靜聰慧、文武兼備的人物,加之出身豪門大族,因此在涼州頗有威望,邀請他到幕府任職的州郡長官絡繹不絕。
然而,由於此時涼州先後被前秦、後涼統治,李暠出於對異族的憎惡,堅決不肯出仕,直到同為漢族的涼王段業向他伸出『橄欖枝』。
397年,後涼建康《今甘肅省酒泉市》太守段業因為遭到皇帝呂光的猜忌,出於自保心理便舉兵反叛,建立北涼政權,自稱涼州牧,兩年後又自稱涼王。
為了鞏固北涼的基業,段業大量起用漢族豪強、士大夫做官,其中,孟敏被任命為沙州刺史,李暠則出任效谷縣令。
等到孟敏病死後,段業又在中散常侍宋繇《李暠同母異父弟》等人的勸說下,任命李暠為安西將軍、敦煌太守,兼任護西胡校尉。
段業猜忌臣屬,引發一系列的叛亂
段業雖然是開國之君,但為人死板、喜歡猜忌臣屬,加上沒有什麼權謀和智略,因此在國內的威信很低,不服從其統治的郡縣長官為數甚多,李暠亦在其中。
其實,李暠起初非常感激段業的提攜之恩,把敦煌郡治理得井井有條,想借此展現自己的忠誠。
然而,段業竟然聽信佞臣索嗣的讒言,試圖讓他取代李暠的職務,雖然此事半途而廢,但李暠與段業之間的關系就此破裂。
400年,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因遭到段業的猜忌,憤而舉兵反叛,並向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祁連等6郡傳發檄文,提議推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兼任敦煌太守。
當時,敦煌是李暠的地盤,其意見可想而知,而其他5郡太守也因為反感段業日久,也紛紛同意唐瑤的建議。
如此一來,北涼大半領土被分割出去,一個新國家呼之欲出。
西涼全盛時期的地圖
很快,在拿到6郡太守遞交的勸進表後,李暠虛情假意地謙讓一番,隨即在敦煌自立為君,史稱西涼政權。
在登基儀式上,李暠宣佈大赦境內,建年號為庚子,並追尊祖父李弇為涼景公,父親李昶為涼簡公。
當時,整個涼州被一分為三,分別是以姑臧《今武威市涼州區》為都城的後涼,以張掖為都城的北涼和以敦煌為都城的西涼,三國間互相混戰,鮮有和平的日子。
02 文治武功
西涼立國之初根基不穩,外有後涼、北涼、柔然、吐谷渾的騷擾,內有西域諸國或明或暗的反抗,加之各種災害不斷,稍有不慎便會亡國。
對此,李暠秉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建國伊始便派宋繇攻打玉門關以西諸城,凡是不停號令的番國都被他平定。
緊接著,李暠分別遣使向後秦、東晉稱臣納貢,試圖借助大國的力量牽制周邊的敵國,並收到良好的效果。
沮渠蒙遜一生與西涼為敵
李暠自立為君的次年《401年》,北涼大將沮渠蒙遜弒殺段業,隨即自立為王。
沮渠蒙遜上臺後,對西涼發動進攻,試圖恢復段業在位之初的版圖,結果在安彌城被李暠指揮的軍隊打得大敗虧輸。
北涼雖然戰敗,但實力尚存,對西涼的威脅依舊很大。
因此,李暠在405年把都城遷往酒泉,用來對付北涼。
果然,直到李暠病逝,北涼再不敢進犯西涼。
在消除內部叛亂、擊敗勁敵北涼後,西涼迎來一段長達十餘年的和平局面,非常有利於西涼從事內政建設。
有鑒於此,李暠適時推出『息兵按甲,務農養士』的政策,用各種優惠措施鼓勵戰爭難民返回家園從事農業,並將大批軍隊開到玉門關、陽關等地屯田,廣積糧谷以作為東伐的資本。
數年下來,因戰亂而遭到破壞的經濟,很快得以恢復和發展,西涼的國力隨之大增。
敦煌古城三維復原圖
在恢復、發展經濟的同時,李暠還廣開言路、唯才是舉,並積極興辦學堂、振興文化教育,致力於把西涼打造成一個文明之邦。
在李暠的治下,中原名士紛紛西來,使得西涼境內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闞駰、劉昞等人。
當時,敦煌文化昌盛,成為中國西陲邊疆傳播漢文化和儒學思想的中心,為漢族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所有這一切,李暠功不可沒。
03 唐朝先祖
西涼在李暠的治理下臻於全盛,僅以版圖而論,除涼州西北部地區外,還囊括西域諸國,面積約185萬平方公裡。
然而,長年累月的辛苦工作,嚴重損害李暠的身體健康,等到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時,他的病情竟嚴重到臥床不起的程度。
李暠深感時日無多,便把宋繇召至病榻前,把軍國大政交給他處理,並叮囑他要盡心輔佐世子李歆。
同年二月,李暠去世,享年67歲。
西涼王陵-建世陵
李暠病逝後,世子李歆繼位,史稱西涼後主。
李歆上臺後,為李暠上謚號為武昭王,廟號為太祖,並將其葬於建世陵《位於今酒泉市肅州區城西15裡處》。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西涼作為漢族人創建的政權,雖然李暠父子並沒有稱王稱帝,並且向東晉、後秦、劉宋稱臣,但有自己的年號、官制,君主出行也使用天子的儀仗,所以在事實上依然是獨立國家。
作為西涼的第二代國君,李歆雖然很年輕,但內心裡卻野心勃勃,一直籌劃著消滅周邊的勁敵,盡最大可能地拓展疆土。
為此,李歆拒絕聽從宋繇等人的勸諫,在421年傾全國之力進攻北涼,結果中了沮渠蒙遜的誘敵深入之計,在懷城兵敗被殺。
李歆遇害後,沮渠蒙遜率軍進攻酒泉,很快便將其攻陷,並俘獲包括尹太後在內的大部分王族成員。
隨著酒泉的淪陷,立國僅21年的西涼滅亡。
唐玄宗在位時,追尊李暠為皇帝
西涼滅亡後,李暠的子孫大部分仍定居在隴西郡,由此演化成為北方名門望族-隴西李氏,而他的恩澤也被後世所永久銘記。
北涼滅亡後,隴西李氏部分成員出仕北魏並徙家於關東,其後代便包括唐朝的建立者李淵,而李暠則被李唐皇室明確認定為先祖《詳情見《舊唐書·卷一》》。
等到天寶二年《743年》,唐玄宗李隆基為尊崇先祖李暠,還特意追尊他為興聖皇帝。
參考書目
房玄齡《唐》:《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
劉昫、趙瑩 《後晉》:《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
歐陽修《北宋》:《新唐書》, 中華書局1975年版。
崔鴻《北魏》:《十六國春秋》, 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