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唐帝國發生了一件改變帝國走向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亂。
安祿山和史思明指揮20萬叛軍從河北地區南下,經過河南,向陜西等地展開全線進攻,占領長安和洛陽,大唐帝國面臨自建國以來最為嚴峻的危機。
國難當頭,唐帝國軍民拿起武器奮起抗戰,位於安西都護府的主力部隊紛紛回內地平叛。
由於唐帝國在當時的亞洲享有極其崇高的國際地位,回鶻汗國、阿拉伯帝國、南詔和於闐等國陸續出兵幫助唐帝國軍隊平定叛亂,就連遠東的日本也計劃出兵,幫助唐帝國平定安史之亂。
然而,日本的出兵的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具體說來,日本天皇確實有幫助唐帝國平叛亂的計劃,但出兵最後終止了。
這背後到底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原因呢?
上圖_ 安史之亂
- 日本為何有幫助唐帝國出兵平叛的計劃?
第一,日本國內發自內心的尊敬唐朝,學習唐朝,這是日本計劃幫助唐帝國平叛的根本原因。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誕生和完善,貴族壟斷政治逐漸走向終結,以下層地主和平民勢力為主體的官員成為隋唐帝國的新興政治力量,給隋唐帝國的政治運轉帶來了新的活力。
在科舉制度和租庸調制、以及相對開明的政治氛圍的影響下,隋唐帝國,尤其是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位居亞洲,乃至世界的前列。
這就給周邊相對落後的國家帶來了直接影響。
出於對唐帝國先進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仰慕,日本政府從公元630年起,派出第一代遣唐使團隊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律令政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風俗習慣。
日本和唐帝國近200年的交往拉開帷幕。
上圖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在此期間,唐朝和日本曾圍繞朝鮮半島爆發戰爭。
但由於唐軍在白江口海戰中以近乎完美的表現讓日本又一次臣服於大唐。
白江口海戰結束後,日本繼續向唐帝國派出遣唐使,先後經歷唐高宗、武則天、直至唐玄宗時期,大唐的開元盛世讓日本發自內心的折服。
雖然此時的日本並非唐朝的附屬國,但日本和唐朝之間的關系也是非常不錯的。
憑借這層不錯的關系,日本極有可能會在唐朝爆發動亂或遭到外敵入侵時,幫助唐朝打敗敵人。
上圖_ 記載日本國的碑文—遣唐使井真成墓志銘
第二,日本淳仁天皇是一位對華極其友好的天皇,憑借著日本國內對唐帝國發自內心的敬仰和崇拜,以及淳仁天皇對唐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認可,在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後,淳仁天皇不僅計劃出兵幫助唐帝國平亂,還發佈詔書譴責安祿山的行為。
淳仁天皇本為並不起眼的皇族,登基前的稱號是大炊王。
經過激烈的政治鬥爭,孝謙天皇於公元758年主動退位,大炊王登基,由權臣藤原仲麻呂執掌大權。
藤原仲麻呂對唐帝國非常友好,在藤原仲麻呂的影響下,淳仁天皇學習唐朝的各項政策,將皇宮和官職名稱改為唐朝的名稱。
上圖_ 唐朝軍隊
淳仁天皇登基的758年,唐軍以舉國之力和叛軍展開激戰,當淳仁天皇得知唐朝盡全力平定叛亂的消息後,淳仁天皇做出了第一個反應,就是準備出兵幫助唐帝國打敗叛軍。
日本政府還打算把鹿角出口給唐朝,讓唐軍以鹿角為材料打造武器裝備。
作為唐朝的友好盟邦,日本出兵幫唐朝平叛的行為合理合法,恰到好處。
可就在日軍準備出兵和唐軍並肩作戰的關鍵時刻,日軍的行動卻突然停止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統一新羅時代的新羅版圖
- 那麼,日軍出兵幫助唐帝國平定叛亂的計劃為何會停止?
第一,新羅使節對日本的無禮事件,讓日本將出兵支援唐朝的計劃放在次要地位,為日本停止出兵援助唐朝埋下了伏筆。
新羅是位於朝鮮半島的國家,其和唐朝的關系非常鐵。
早在唐太宗平定高句麗時期,高麗善德女王就曾出兵3萬人,幫助唐軍打擊高句麗。
隨著高句麗和百濟這兩個政權先後被消滅,新羅成為了朝鮮半島的唯一主宰者,東亞地區繼唐帝國和日本後又一個強大的國家。
唐朝和新羅的關系升溫了,新羅和日本的關系卻降溫。
新羅聯合唐朝進攻高句麗的時候,日本就聯合百濟進攻新羅,迫使新羅和唐朝組建唐新聯軍在白江口打敗日軍。
上圖_ 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水戰
白江口海戰結束後,唐朝和日本的關系全面恢復,新羅和日本的關系卻繼續惡化。
新羅對日本外交使節的『不禮貌』事件,讓日本對新羅極其憤怒。
日本權臣藤原仲麻呂決定動員394艘船隻和4萬日軍進攻新羅。
在日本權臣藤原仲麻呂和淳仁天皇看來,進攻新羅比支援唐朝更加重要,把新羅拿下了,日軍再去幫助唐軍消滅安史叛軍也不遲。
可就在日本出兵4萬人進攻新羅的關鍵時刻,日本國內的政治鬥爭讓出兵新羅和援助唐朝的計劃徹底落空了。
上圖_ 孝謙天皇,生於718年《養老2年》,卒於770年8月28日,是日本第46代天皇
第二,淳仁天皇和孝謙女皇之間的政治鬥爭,讓日軍出兵支援唐朝的計劃戛然而止。
淳仁天皇和藤原仲麻呂為日本的改革派,主張全面學習唐朝,讓日本走向強大,此舉勢必會觸動日本國內保守政治勢力的利益。
公元762年,日本太上皇孝謙女皇決定收回統治大權,壓制現任天皇淳仁和權臣藤原仲麻呂的政治勢力。
藤原仲麻呂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讓淳仁天皇掌握大權,但孝謙女皇先下手為強,殺掉藤原仲麻呂,進而廢掉了淳仁天皇。
公元765年,淳仁天皇暴卒,普遍認為是孝謙女皇暗殺的。
上圖_ 唐朝版圖
淳仁天皇作為日本的領導人,在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後不僅沒有落井下石,還積極出兵幫助唐朝。
其出兵援助的行為雖然因為各種原因戛然而止了,但淳仁天皇計劃出兵援助唐朝的舉動,在唐朝乃至東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唐帝國在東亞,乃至在世界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唐朝和漢朝一起,共同成為當今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兩大強盛帝國。
而且,從日本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這件事就能看出,當時唐帝國的影響力在世界上是絕對不可小覷的。
盡管日本出兵沒有成行,但唐帝國平定叛亂的正義戰爭得到了阿拉伯帝國、回鶻、於闐、南詔等國家的有力支持。
在香積寺之戰中,唐軍和阿拉伯、回鶻等外國軍隊組成的聯軍一起給叛軍以沉重打擊。
作者:貞觀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舊唐書》《新唐書》
〔2〕《菊花王朝-兩千年天皇史》 胡煒權 浙江人民出版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