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不傳位給女兒或者侄子,而是最終選擇還政於唐?《網路歷史》

武則天的母親不是父親武士彟的原配妻子,在她嫁到武家之前,武士彟原配妻子生過兩個兒子——就是武則天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慶和武元爽。

楊氏嫁給武士鑊以後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韓國夫人武順,二女兒是武則天,三女兒是後來追封的早逝的郭夫人。

男子愛後婦,愛屋及烏,武士彟很寵愛楊氏生養的女兒——聰明伶俐的武則天幼年的時候,是武士彟的掌上明珠,生活優渥。

但是在武則天12歲那年,武士彟去世,武家當家人成了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武元慶和武元爽。

武元慶和武元爽本來就對武則天母子看不順眼,父親死後,他們便更是肆無忌憚,想盡辦法凌虐她們母子。

可以想見,父親死後,同父異母哥哥會怎樣欺凌曾經備受父親寵愛的後媽和後媽的孩子!自父親去世後,武則天的日子就非常難過,經常受兩個哥哥和堂兄武惟良和武懷運的欺負。

史書上也有武元慶等4人曾經對武則天的母親不敬的記載。

舉一個則天武後耳熟能詳的軼事說明這個問題:李世民問武則天如何馴服一匹烈馬,她說,只要一個鞭子,一把鐵錘,一把匕首,先以鐵鞭擊之;不服,再以貼錘錘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

試想,14歲的女孩,如果不是親眼見過親身經歷過,怎能憑空想象出來這麼爆烈的手段?

可見在她父親武士鑊去世以後,武氏四兄弟對她進行過類似的恐嚇或對待。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後之初,還是有著善良初心的——確實對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們還不錯,武氏四兄弟在朝堂上都混得風生水起。

那是她希望他們能對自己不計前嫌心懷感激,也是宣揚自己的威望和能量,更是為了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的行為。

哪知在一次家宴中,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問武氏兄弟感覺如何,意思是想聽聽曾經刁難過自己和自己閨女的前窩兒子的感激涕零、戰戰兢兢表忠心的話。

哪知武家這幾兄弟非但不買賬,反而當面拂了楊氏的面子,這讓楊氏心中頗為不快!就把這一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女兒武皇後。

以武則天的性格,自然不可能放過這幾個虐待過她的人——武元慶和武元爽先後被流放。

他們被流放後不久便死了。

兩個堂兄武惟良和武懷運也因為魏國夫人之死《武則天的大姐韓國夫人的女兒、她自己的親外甥女、李治晚年寵愛的妃子》的牽連被處死。

這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真實歷史事件。

武則天稱帝後,一直被立嗣問題困擾,起初是打算讓自己的侄兒武承嗣或武三思為嗣的。

但是武承嗣為了成為太子,一方面拼命討好姑母,一方面給姑母施加壓力——多次指使人傳話給姑母『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皇嗣者』;另一方面又背地拼命陷害武則天的兒子李旦,欲置李旦於死地。

我小的時候看過很多唐史演義,還有武俠小說《冰川天女傳》裡都有大量關於這個問題的描寫。

所以這使得武則天十分擔心——侄子將來即位後,自己兒子的命運必定十分悲慘。

況且侄子和兒子比起來,畢竟兒子更親。

而且她並不看好武承嗣的才能和人品;朝廷中有威望的大臣們,也無一支持立武氏後代為嗣。

武則天最信賴最仰仗的大臣,宰相狄仁傑對她說:『古帝王家廟未見有祀先姑者,本朝不可開啟先河』意思是:『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的』

武則天豈能不慮此事。

她稱帝後仍然受制於封建宗法,自此後,武則天有所醒悟,逐漸打消了立侄兒為太子的念頭。

除此之外,武則天還有一個女兒太平公主,史書上記載:『公主方額廣頤,多權謀,太後以為類己,寵愛特厚,常與密議天下事』可見武則天有過傳位於女兒的念頭。

但是,太平公主已經嫁人也生了孩子,如果傳位於太平公主,那麼太平公主去世後,皇位隻能改姓了,自己辛苦經營的一切,都將盡歸他人所有——中國的封建制度,子女隨父姓天經地義,武則天畢竟擺脫不了這個束縛,最終也沒有立太平公主為儲君。

武則天雖然‬篡奪了李氏江山,但她並不是昏庸之主,她廣開言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善於納諫。

自古以來的君主,都要為立儲之事幾經周折,絞盡腦汁。

更何況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更是會為此大費周章、大傷腦筋的。

這就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女人作為皇帝的難處之一了。

綜合以上緣由,武則天排除了傳位給兩個侄子和女兒的念頭,就隻能傳於自己親生的兒子了。

武則天放棄艱難開創的武周政權還位於唐,死後以皇後的身份與唐高宗合葬於乾陵,為進入宗廟得到後世子孫的供奉留後路,是雄才大略剛強機智的政治家深謀遠慮的兩全之策,也達到了眾望所歸的目的。

但歸根結底,和自己幼年在原生家庭的特殊經歷還是有一點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