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被後人廣為稱道的『模范』君臣,比如嬴政和李斯、劉邦和蕭何、趙匡胤和趙普、朱元璋和劉伯溫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並被從古到今各種稱頌贊美的,莫過於李世民和魏征了。
這二位,作為人君的李世民胸懷四海、虛懷納諫;作為臣子的魏征剛正不阿、犯顏直諫,攜手共同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上圖_ 魏徵,現作『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
魏征死後的『冰火兩重天』
魏征死後,李世民為自己失去了這麼一位好臣子而傷心欲絕,他不僅哀痛道『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還為之『廢朝』達五日之多。
李世民親自為魏征撰寫墓碑碑文,太子李承乾為魏征舉哀,晉王李治《日後的唐高宗》奉詔致祭。
一個臣子有著如此高規格的葬禮,放眼整個大唐乃至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賜謚號『文貞』,並將其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列,並居第四位的高位,還將自己的小女兒新城公主許配給魏征的兒子魏叔玉。
然而僅半年之後,李世民就對魏征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僅命人砸毀了自己禦筆題詞的魏征墓碑《野史上更傳聞將魏征刨墳鞭屍,不過未見正史記載》,還下令取消聯姻,讓新城公主另嫁長孫皇後家族的長孫操。
如此『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在讓人瞠目結舌的同時,也不由的感慨古代政治實在是『水太深』。
上圖_ 已被磨光的魏征墓碑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魏征如此結局呢?
首先在於封建皇權的專制性以及人性中對『逆耳忠言』的本能排斥
魏征是以直諫著稱的,他針對唐太宗上至軍國大事,下至生活起居的各種錯誤失誤,提出尖銳且合理的建議。
就其工作角度來說,確實盡心盡責。
而對於李世民來說,也對魏征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有個臣子在耳邊提意見,即使李世民確實有海般的度量,也難免心生不滿,其就不止一次的發怒說『會須殺此田舍翁《指魏征》』。
封建社會皇權本來就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都以天子自居,唯我獨尊,又有多少人能容忍一介臣子這樣三天兩頭當面給自己提意見的。
同時換個角度來說,且不要說是皇帝,哪怕就是一個普通人,又有誰能接受自己的父母親朋時不時給自己提意見說自己這不對那不對的,哪怕『這都是為了你好』呢?更何況,李世民也是一直到魏征死後才『有所發作』,而且也是『點到為止』,從這一點說,李世民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帝王了。
上圖_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
其次在於魏征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件
直諫太多當然僅僅隻是表面現象,真正讓李世民敏感的是,魏征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謀反案。
魏征生前曾做過太子李承乾的老師,並曾向李世民舉薦過侯君集等人,建議太宗給予重用。
候君集曾協助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又在西北戰事中戰功卓著,再加上與李承乾交好,身為太子老師的魏征大力舉薦,也是『舉賢不避親』,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始料未及的是,魏征死後不久就爆發了所謂『太子謀反案』,李承乾由於身體有殘疾,與李世民父子關系不佳再加上野心勃勃的弟弟魏王李泰的挑戰,總擔心自己太子地位不保,於是在侯君集等人的慫恿支持下發起『叛亂』,結果自然慘遭失敗。
李承乾被流放從而被廢除了太子地位,侯君集也因謀逆處死。
對此李世民認為魏征作為太子老師沒有盡到責任,沒把太子『教好』,從而導致太子『犯上作亂』,而且推薦『叛臣』侯君集更有結黨營私之嫌,因此對魏征心懷不滿也就理所當然了。
上圖_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
再次,魏征的一些行為舉止也讓李世民懷疑其『犯顏直諫』的內在動機
如果說太子謀反案追究魏征有些『事後諸葛亮』的意味,那魏征的一些舉動就不由不讓李世民『龍顏大怒』了。
對此《舊唐書·魏征傳》記載『《魏征》自錄前後諫辭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悅』,起居郎是專門負責記錄皇帝言行舉止的官員,魏征將自己對李世民的諫言全部記錄下來,並交給起居郎褚遂良,其目的不免讓人覺得是想讓自己在歷史上『流芳百世』,將李世民的種種大大小小的錯誤也都要『記錄在案』。
這當然是李世民作為一個帝王根本無法容忍的。
上圖_ 賦詩亭魏征像《介休龍頭寺》
此外,李世民在詢問魏征『忠臣』和『良臣』區別時,魏征回答『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傅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隻取空名。
此其異也』, 並表示『願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雖然說得自然是振振有辭,但聽起來總有些對李世民進行『道德綁架』的意味在裡面,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不少。
這些都未免會讓李世民對魏征多年以來『犯顏直諫』的內在動機持懷疑態度,以致於最後用『毀其墓碑』的方式表現對魏征的否定,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_ 魏征書法
最後,魏征的『特殊身份』使得李世民也隻能選擇在其死後進行『有限度』的清算
在貞觀一朝的臣子中,魏征的身份無疑是最特殊的一個,這不僅僅在於他喜歡直諫,更在於他『四易其主』的特殊經歷。
隋末群雄並起之時,魏征先後投身於李密、竇建德賬下,無奈跟隨的主公都先後失敗,後魏征被李建成收留並重用,其間一再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
多次改換門庭、李建成的死黨、經常性的給皇帝提意見······如此多的『敏感』標簽,使得魏征不僅是李世民自我改正錯誤的『鏡子』,更是體現貞觀一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一面鮮明旗幟。
魏征這樣的人物都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尊崇,還不怕天下人才都來歸順『盡其所用』嗎?也正因如此,即使李世民再對其有任何的不滿與怨恨,他也不能 『毀掉』自己親手豎起的『典型』。
在其死後,進行『點到為止』的清算,也算是李世民這位一代雄主能做的最好選擇了。
上圖_ 魏征全身像,取自清劉源繪《凌煙閣功臣圖》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魏征死後遭遇到『有限度』的清算,導致李世民身邊再沒有敢於直諫的臣子出現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禦駕親征高句麗,朝中自然無人反對。
結果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無功而返,雖然人員損失不多,但也耗費了大量軍費和作戰物資《此戰最多算是唐軍無功而返,但很多韓國人不僅『冒領』高句麗人為自己的老祖先,還歪曲炮制出此戰將李世民一隻眼睛射瞎,還一路反攻至大唐境內的荒誕說法,當然純屬YY》。
李世民這才有所醒悟,不由感慨如果魏征在世,恐怕就能阻止自己貿然出兵了。
於是又給魏征『平反』並重新給其樹立墓碑,這距魏征死後也不過僅僅兩年。
對於魏征來說,死後半年就被清算,兩年又被平反,不知道是他的不幸中的萬幸,還是君主專制政體和自己的命運開的一個不好笑的玩笑呢?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舊唐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