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放程度在封建時代是空前絕後的,就連女子的地位也是古代歷史中比較高的。
想離婚沒有那麼多要求,離婚後再嫁也不是罕見的事情。
撇去其他原因,有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教育,唐代女子受到的教育普及程度比較高,導致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自信大膽,不依賴丈夫。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在唐代並不是適用,相反,他們認為女子受過教育,才能知書達理,所以在這一思想的熏陶下,女子受過教育是普遍現象。
《唐才子傳》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唐以雅道獎士類,而閨閣英秀,亦能熏染,錦心繡口,蕙情蘭性,足可尚矣』,可以看出,當時社會風氣是鼓勵提倡女子受教育的。
皇家女子教育,有專門的機構,但在民間並沒有專門教習女子的學堂,所以他們教育來源是父母,如果家庭條件好的,還有請姆師來教導他們。
在孩童時期,教育並不區分男女,都同為姆師教導他們基本禮儀,在《禮記》中就這樣記載: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
他們教育的分水嶺就在十歲,男孩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去學堂讀書,而女孩則繼續留在家中受教育。
雖然唐朝較為開放,畢竟還是男權社會,所學的知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男性服務,所以唐代姆師對女子的教育,『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是最為基礎的,其次還有理財治家方面的知識。
而除了姆師教育之外,父母也會教導女兒,或者沒有條件請姆師的家庭,女子所有教育都是父母來教。
詩人韓愈父母早亡,他跟著哥哥嫂嫂,十一歲的時候哥哥也去世了,經濟拮據,是他嫂嫂教他識文斷字,這也從側面看出,女子受教育的普及程度。
而女子大概要受哪些教育呢,主要有三個方面:詩書禮儀、音律跟女紅。
學習書本知識,除了專門給女子寫的著作之外,還要學儒家經典論語》、《孝經》等,也是因為學習內容不單一,讓他們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造就。
在詩歌繁盛的唐朝,女子寫詩並不罕見,甚至還有一些女詩人留名青史,例如魚玄機、薛濤。
這樣的風氣之下,唐朝女子受教育程度高,也增強女性的自信心,敢愛敢恨,再嫁也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可以說,生活中受到的限制相對來說算少,甚至還經常出現『妒婦』,可見一些家中女性地位並不算低的。
不過,這隻是在封建社會中比較,所以他們依然沒有逃過對女性的壓制,他們支持女子學習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男性。
例如長孫皇後編寫的《女則》,就是規范女子行為。
當時還有一位儒者宋庭芬的五個女兒,從小受他的教育熏陶,長大後對學問也十分感興趣,但並沒有像魚玄機、李清照那樣在詩詞上大有作為,而是寫了一本《女論語》,主要內容就是如何做好賢內助,幫助丈夫。
唐代女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從一方面來說,提高了她們地位,但另一方面也沒有全然跳出男尊女卑的束縛。
其實教育不管是對女子還是整個人類來說都十分重要,文明程度越高,人們生活也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