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當李淵是傻子,其實傻子是他自己。
他的結局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李密算是個聰明人,他自小好讀書,尤其是史書和兵書。
由此可見,他從小就志向高遠,想要成就一番事業。
而他的人生也確實是這麼展開的。
李密出身豪門,他的曾祖父與祖父都在北周擔任要職,而他的父親李寬為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
他原本靠著父親的關系,在宮裡當個侍衛官,屬於高級公務員。
但是這明顯不是他想要的,因此他後來幹脆辭官,回去一門心思研讀書籍,等待讓他大展身手的時機。
此後李密便開始了他的連續創業之路。
這創業是要資本的,很可惜李密沒有資本,因此他的第一次創業隻能給人打工,或者叫高級合夥人,而他的老板叫楊玄感。
這楊玄感的創業項目就是反隋。
當時隋煬帝第二次出征高句麗,楊玄感負責搞後勤。
由於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導致當時義軍四起,楊玄感一看,覺得有機可乘,於是找來幾個親信密謀反叛之事。
為了提高創業的成功率,他特意找來自己的至交好友李密入夥,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李密不愧是聰明人,他給楊玄感一口氣提出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占據幽州,斷了隋煬帝的補給與退路,讓他在高句麗自生自滅。
中策是控制長安、潼關一帶,和隋煬帝打消耗戰。
而下策則是直接攻打洛陽,但是洛陽城防堅固,勝負難料。
古人很神奇,每次給他們上中下三策,他們必定選擇下策,於是楊玄感選擇攻打洛陽。
結果,他運氣不行,死活打不下洛陽,隨著隋朝從各地調來援軍,楊玄感最終敗亡。
而李密的第一次創業就這麼失敗了。
由於受楊玄感的牽連,李密遭到隋朝官府的通緝,很快便被抓住了。
不過這李密也算有些能耐,竟然在押送途中挖墻逃跑,堪稱是古代版的越獄。
此後,他隱姓埋名,過上了一段東躲西藏的日子。
他聽說翟讓的瓦崗寨實力頗強,於是便投奔其麾下。
當然,李密知道自己的身份太敏感,用的是化名。
不過他演技太差,竟然被人識破了偽裝。
於是有人向翟讓提議直接將李密殺了,畢竟他是朝廷重犯,擔心他將隋朝大軍引來。
不過李密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硬是說動了翟讓,成功加入瓦崗寨集團,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創業。
和上次不同,這次李密是從基層一步步做起來的。
但這並沒有削弱他的創業熱情,無論是跑業務《領兵作戰》還是規劃戰略《出謀劃策》他都非常賣力。
他從最底層的業務員做起,負責四處拉人加盟,成功說服不少小勢力加入瓦崗寨,使得瓦崗寨的聲勢日益壯大。
後來更是用計消滅了翟讓最害怕的張須陀,幫翟讓奪下了榮陽。
憑借此功,李密成功取得了翟讓的信任,得以獨自率領一支軍隊。
李密對手下特別好,得到的金銀財寶全都分給手下,於是人人都願意為他賣命,作戰的時候非常勇猛。
至此,李密算是有了自己的勢力,在瓦崗寨集團站穩了腳跟。
此後李密經常和翟讓協同作戰,大敗隋軍。
慢慢的,李密開始不滿足於現狀。
他想把瓦崗寨集團做大做強,最好能取代隋朝,成為當時唯一的勢力。
這樣才對得起他的畢生所學。
於是他向老板翟讓提議,攻取洛陽,取代隋朝。
翟讓對李密的建議很感興趣,不過鑒於當時瓦崗寨集團的實力不足,他們二人一合計,先攻取洛倉,確保立於不敗之地,再考慮其他的事情。
結果事情的進展非常順利,瓦崗軍不僅攻下洛倉,得到了隋朝存放在此地的大量糧草,還順勢擊敗了隋朝的2.5萬人大軍,成功從一眾反隋義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當時反隋第一勢力。
不少百姓和小勢力都爭相來投。
翟讓此人不得了,是個做大事的人。
他明顯察覺到自己和李密的水平差得不是一星半點,於是主動讓賢,將瓦崗寨老大的位置交給了李密來做。
翟讓這人看事情看得很透,他的能力不足以讓瓦崗寨在這亂世長存。
就算他做著老大,也很難善終。
而讓李密當老大,瓦崗寨很可能會取代隋朝,到時候他至少能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就這樣,李密成為了瓦崗寨集團的董事長兼任CEO。
而瓦崗寨在李密的領導下,確實發展得不錯。
各地義軍勢力,以及隋朝地方官吏紛紛加盟瓦崗寨集團,使得瓦崗寨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反隋勢力。
不過由於企業做大做強了,李密也開始飄了。
在當時他接連犯下了幾個錯誤。
其一、他殺了翟讓。
李密在當上瓦崗寨的老大後,對於自己的前任老板翟讓還是挺不錯的。
李密自稱魏公,封翟讓為司徒。
司徒乃三宮之一,位極人臣,可見李密還是很夠意思的。
但是隨著瓦崗寨不斷做大做強,情況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是李密開始越來越看重權勢,不再那麼講感情了。
比如他打了勝仗,就不再將金銀珠寶分給將士們了。
其實這也好理解,以前那些金銀財寶說白了還是瓦崗寨的,不是他李密個人的。
現在他當了魏公,在他看來,這些東西都是他的,自然就不願分享了。
而另一方面,隨著瓦崗寨的地盤不斷擴大,原來跟著翟讓混的一幫兄弟不樂意了。
他們沒有翟讓那樣的自知之明,他們覺得如果此時翟讓是劉老大,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
這群人總是圍在翟讓身邊,勸他奪回本應屬於自己的權力。
翟讓的哥哥翟寬甚至放話:如果翟讓不願意當老大,那麼就由他來當。
好在翟讓以大局為重,不為所動。
然而這事情後來被李密偵知,他感到了威脅。
到手的位置他自然不願再拱手讓人,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他決定除掉翟讓及其那幫兄弟。
一日,李密請翟讓前往營中做客。
翟讓欣然前往,他怎麼也想不到,這竟然是一場鴻門宴。
翟讓到達後,李密命人擺好韭菜,接著拿出一把做工精美的弓請翟讓品鑒。
當翟讓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弓上時,一名刀斧手出現在翟讓身後,將其一刀斃命。
接著,李密派人將翟讓的一幹兄弟全都鏟除,同時安撫翟讓的舊部。
此事直接導致瓦崗軍內部人心惶惶。
李密看似穩固了權位,實則徹底丟失了人心。
為其失敗埋下了伏筆。
其二、想讓李淵做自己的小弟。
公元617年,隋朝的唐國公李淵終於按奈不住,在晉陽起兵,加入了反隋的創業大軍。
由於瓦崗寨是當時這行的龍頭企業,而且李淵和李密也有交情在,於是李淵特意給李密寫了封信,希望李密能來自己這邊,二人共圖大業。
李密仗著自己家大業大,根本看不上新生的李唐勢力。
但是他和李淵畢竟是有交情的,該客氣還是要客氣的,於是他在給李淵的回信裡耍了個小聰明。
李密說,他無德無能,現在卻被天下豪傑推舉為盟主。
既然做了盟主,就要對手下的人負責,自然不能隨便再加入其它勢力,大家結盟好了,共同推翻隋朝。
他一邊說自己是盟主,一邊大提結盟,傳達出的意思隻有一個,那就是要李淵加入自己麾下。
其狂妄自大可見一斑。
李淵那可是江湖老狐貍,老謀深算得狠。
他明白此時瓦崗寨勢大,自己不能招惹李密。
於是尊稱李密為大哥,表示願意結盟。
不過雙方距離遙遠,就不合流了,各自為戰好了。
這樣既拍了李密的馬屁,也保證了自己勢力的獨立性,這才有了後來的李唐王朝。
其三、戰略上的嚴重失誤。
很長一段時間裡,瓦崗寨的戰略目標都是死磕洛陽。
洛陽定,則關中定,關中定則天下定。
再不濟,拿下關中,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結果,這時候宇文化及幹掉隋煬帝,自己當了老大。
由於其手下士兵大多是關中人士,於是宇文化及的大軍浩浩蕩蕩往關中地區進發。
李密當時最好的選擇是暗中不動,等宇文化及和王世充火拼完了,再坐收漁翁之利。
然而李密此時已經過度膨脹了,認為王世充已經不足為慮,於是直接沖上去幹翻了宇文化及。
雖然他成功消滅了宇文化及的勢力,但是瓦崗軍也損失較大。
而洛陽的王世充則看準時機對瓦崗軍發起了攻擊。
此時的李密驕傲自滿,昏招連出,最終敗於昔日的手下敗將王世充之手。
李密萬般無奈之下,隻得投奔老相識李淵建立的李唐。
至此,曾經顯赫一時的瓦崗寨集團也走向了落寞。
隨著李密歸唐,李唐集團全盤接收了瓦崗寨的人才和地盤,一躍成為當時的第一大勢力。
對此,李淵樂得合不攏嘴,但是同時他也為一件事情發愁,那就是該如何處理李密。
對於李淵來說,這李密非死不可。
李密是李淵最大的競爭對手,李密一心想要將隋朝取而代之,自己來當上皇帝,這點從他殺翟讓一事就可以看出。
他投靠李淵那是無奈之舉,絕非長久之計。
別看李淵現在收了李密的手下和地盤,李密沒了自己的勢力。
但是李密在瓦崗寨集團的威望猶在,只要他願意,振臂一揮,就會有不少舊部響應。
而且以李淵對李密的了解,他八成會這麼做的。
李密現在隻是在等待時機罷了。
就算李密沒這樣的想法,萬一他手下有這樣的想法呢?他們擁立李密,李密能怎麼辦?就像翟讓的兄弟們都想讓他上位一樣。
總之,留著李密,對於李唐集團來說是一件風險巨大的事情。
但是,殺李密吧,李淵還真不好下手。
世人皆知他和李密的關系還不錯,雙方原本還是盟友關系,更何況現在李密投靠了李淵,李密徹徹底底成了李淵的『自己人』。
對自己人下手這種事,李淵可做不出來。
主要還是副作用太大了,不說別的,李密的那些舊部一定會擔心自己受牽連而起兵反叛。
那對李唐集團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李唐集團的實力將會被削弱,從而給了其他勢力可乘之機。
因此,李淵雖然想殺李密,但是卻不敢隨便下手。
但是薑還是老的辣,李密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死於李淵的算計。
李密到了李唐集團,李淵對他那叫一個熱情。
不僅封李密為邢國公、光祿卿,還將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他稱李密為老弟。
在外人看來,李淵對李密的好簡直是無以復加了。
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虛的,就是做給人看的。
聯姻就不說了,都是手段而已。
封邢國公,那也是虛名,李密根本沒機會去治理封地,就是叫著好聽,最對就是能多拿些工資。
而李密的本職光祿卿就更有意思了,這職位是掌管部分宮門和宮中供奉事務的。
說白了就是給李淵當管家,處理一些日常起居方面的事情。
總結一下,李淵對待李密的安排就是位高權輕,雖然有無盡的榮華富貴,但是卻沒有一點實權。
李淵做的一切都在暗示李密,對他不信任。
那麼此時的李密會怎麼想呢?自然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起兵反叛。
不過他此時身在宮中,遠離軍隊,隻能等待機會了。
於是過了一陣子,李淵覺得該收網了,便給李密安排了一個機會。
他派遣李密前往黎陽安撫舊部,而且為了讓李密安心,還特意讓其老部下王伯當同行。
李密自然欣然前往。
當李密還在路上盤算起兵後的行軍路線的時候,突然受到李淵的命令,讓他原路返回。
李密一看,覺得李淵是後悔了,自己回去怕是兇多吉少。
幹脆在還沒謀劃好的情況下,起兵反叛。
其實這一切都是李淵的計劃,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表面上看,李淵沒有對不起李密,是李密自己想多了,現在他反叛了。
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殺他了。
李密反叛的時候,都沒來得及說服多少舊部,整個過程十分倉促,其結局可想而知,最終李密兵敗被殺。
就這樣,李淵通過誘導李密的行動,名正言順的將其斬殺,而所有的罵名都由李密來承擔。
李淵的這套操作,堪稱是權謀之道的經典案例。
其實不能怪李淵太狠心,要怪隻能怪他們選擇的賽道不好。
反隋這個賽道有個特點,那就是隻能有一個幸存者,也就是最後的贏家。
對於所有參與反隋的勢力來說,共贏是不存在的。
既然皇帝隻能有一個人,那麼最後的贏家必然隻能有一個人。
那些小勢力也就算了,畢竟成不了氣候,被收購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大勢力的老大沒得選,要麼當上皇帝,要麼萬劫不復。
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的結局無不印證了此事。
尤其是王世充,李淵都說饒他一命了,最後他還不是被人給砍死。
這背後自然也有李淵的影子。
所以不是李淵太狡猾,而是李密把李淵當傻子,以為他想不到這點,還想著以後東山再起,實在是惹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