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貴的這個孫子叫薛嵩,參加了安史之亂,不過他迷途知返,後來又投降了唐朝,使得薛氏一門免遭滅族之禍。
薛嵩在《舊唐書》、《新唐書》都有立傳,《舊唐書.薛嵩傳》開頭就交代了薛嵩的出身:
薛嵩,絳州萬泉人。
祖仁貴,高宗朝名將,封平陽郡公。
父楚玉,為范陽平盧節度使。
薛嵩的祖父是唐朝初期名將,平陽郡公,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孫,父親薛楚玉是薛仁貴第五子,為范陽平盧節度使。
薛嵩出身河東薛氏,河東薛氏是漢唐時期屈指可數的海內望族,為關西六大姓《韋裴薛楊柳杜》之一。
河東薛氏在唐朝初期出現了一位名震海內的大將薛禮《字仁貴》,他追隨唐太宗東征高麗,北破突厥,曾大敗九姓鐵勒,一生征戰數十年,功勛卓著,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良策息幹戈』等典故。
薛仁貴歷事太宗、高宗兩朝,對大唐忠心耿耿,深受兩代皇帝的敬重。
薛仁貴共有五子,其中第五子薛楚玉,勇武過人,頗有乃父之風,以門蔭入仕,官至范陽平盧節度使。
薛仁貴在民間的名氣很高,有關於他的民間文學作品中,除了《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外,其實還有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薛剛反唐》,講的正是薛仁貴之孫薛嵩《薛剛》反唐的故事。
小說中薛剛因為薛氏滿門遭到武則天的迫害而起兵反唐,輔佐廬陵王李顯《即唐中宗》討伐武則天。
《薛剛反唐》畢竟是小說家言,雖與正史同樣都有著反唐的相同點,但時間點卻不同。
薛嵩出生於先天元年《712年》,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才剛繼位,因此薛嵩不可能會穿越到過去去輔佐廬陵王李旦討伐武則天。
在正史中,薛嵩因為父親薛楚玉當任平盧范陽節度使的緣故,自幼便跟隨父親生活在燕、薊之間,他為人氣度豪邁,嫉惡如仇,善武而不喜讀書,《舊唐書.薛嵩傳》記載他『有膂力,善騎射,不知書』。
年長後,薛嵩以門蔭入仕為官。
薛嵩之父平盧范陽節度使薛楚玉與哥哥左羽林衛大將軍薛訥參與軍事改革,受到保守派排擠,以瀆職罪坐罪免官,之後便不知所蹤。
接任平盧范陽節度使的張守珪收養了一個胡人做養子,此人就是後來導致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首惡安祿山。
伯父與父親受奸人進讒坐罪免官,讓一向以家族為榮的薛嵩頗感失落。
當時唐玄宗居帝位已久,老而昏聵,寵信楊國忠、楊貴妃兄妹,朝政被搞的烏煙瘴氣,大唐表面上盛世太平,實則暗湧流動,危機四伏。
薛嵩隻是一個小小的邊將,為人耿直,不善於溜須拍馬奉迎他人,升遷自然是無望。
天寶十五年《755年》,平盧、范陽《幽州》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十五萬叛徒唐朝,拉開了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帷幕。
薛嵩因為家族被排擠,仕途不如意,對李唐王朝的腐朽統治早就心懷不滿,所以也響應安祿山叛亂,投奔叛軍。
由於薛嵩作戰勇敢,後來被史朝義提拔為相州刺史。
叛軍最初氣勢正盛,唐軍望風而逃,兩京《長安、洛陽》淪陷,玄宗西逃。
但很快的,隨著叛軍內訌,安祿山被殺,唐軍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的帶領下開始反攻,叛軍屢屢失利,史朝義被打的潰不成軍。
不久,唐肅宗李亨派大將仆固懷恩率軍收復河朔之地,仆固懷恩大破史朝義叛軍,唐軍長驅直入,收復河朔。
薛嵩聞之大驚失色,自感叛亂將很快被平定,為了保全家族,決定向李唐王朝投降,於是前往唐軍大帳向仆固懷恩請降,仆固懷恩親自解縛釋放了他。
因為是名門之後,河朔平定之後,仆固懷恩上奏朝廷,以薛嵩歸降為他請封,朝廷遂下詔封薛嵩為檢校刑部尚書、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
就這樣,薛嵩從一個叛軍將領,搖身一變,成了李唐王朝的軍政大員。
李唐王朝不以薛嵩叛將出身而重用他,這讓薛嵩感念朝廷恩義,此後奉公職守,兢兢業業,為朝廷辦了不少好事。
唐代宗大歷初年,朝廷以薛嵩名門之後,功業足成加封其為高平郡王《後改封為平陽郡王》、檢校尚書左仆射等職。
昔日薛嵩祖父薛平貴在世時也僅僅被封為平陽郡公,而如今自己卻以外姓封郡王,其官爵已遠超其父祖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嵩墓》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薛嵩病死於任上,年六十一歲,朝廷追贈太保。
薛嵩死後被安葬在山西運城,其墓室至今仍存。
可以說薛嵩一生是頗具戲劇性的,他出身名門,祖、父輩都在唐王朝身居要職,不是出鎮一方,就是身處中樞,如此先天條件,將來必有所作為。
但隨著唐王朝中期階級矛盾激化,唐玄宗昏聵無道,不能辨識忠奸,已至於忠臣良將被罷黜,奸佞之徒禍亂朝綱,薛氏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薛嵩因為家族被排擠,仕途不如意,加之對李唐王朝的腐朽統治早就心懷不滿,所以才憤而參加叛軍。
但好在其迷途知返,及時脫離叛軍,使薛氏一族免於因參加安史之亂後而遭至情算。
相反的,薛家在薛嵩手上反而家族愈發興旺,薛嵩的兒子、孫子都在唐朝出將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