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武則天最敬重和器重的人,為官期間提拔的幾個人,卻推翻了武則天。
他一生三次做宰相,但總共加起來還不到5年,卻是大唐帝國存亡繼絕的關鍵人物。
說起狄仁傑,就會想起電視劇裡那個斷案如神的狄國老,這事兒在歷史上確有其事。
隻不過,狄仁傑斷案出名的時候,還比較年輕,武則天還隻是皇後,估計都對他沒印象。
斷案這事兒怎麼來的呢?
狄仁傑之所以能進入斷案這條司法戰線工作,得從他最開始的一段經歷說起。
他從小家境還不錯,官宦之家,人又聰明,所以科舉考試一舉考中明經科,被任命為汴州通判。
但狄先生明顯不懂官場潛規則,上任沒多久就把下屬給得罪了。
所以在朝廷的黜陟使《考察官員政績的主管》巡視期間,這位下屬誣告狄仁傑貪污腐敗。
當時的黜陟使大人接到舉報後,立即找來狄仁傑談話,沒想到被他的談吐驚呆了。
他敏銳地意識到,眼前的這個人絕不會是貪污犯,以此人的見識,將來必成大器!
於是當場釋放狄仁傑,臨走前還說了這麼一句話:
仲尼稱觀過知仁,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啊!
這位黜陟使回去後向朝廷大力舉薦狄仁傑,於是很快,狄仁傑被任命為並州都督府法曹。
從此,狄仁傑的仕途走的很順,很快就升到大理丞《司法部門主官副職》這個職位。
來到新的崗位,狄仁傑不愧是一代人傑,一年的時間裡,便處理掉部門中大量積壓的案件。
這些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經他審理後,竟無一人提出異議,狄仁傑這個名字才開始被人知曉。
清朝的時候,有人把他這段經歷寫成了小說《狄公案》。
到了近代,有個叫高羅佩的外國人讀了這本小說後,受到啟發,又花十五年時間將狄仁傑的故事加以重構,寫成《大唐狄公案》一書。
此後,這本書風靡歐美,受到追捧,狄仁傑因此被西方人譽為中國古代的福爾摩斯。
狄仁傑斷案如神的人設就是這麼傳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舉薦狄仁傑的那位兄臺叫閻立本,他畫過一幅畫叫《步輦圖》,現在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所以,斷案隻是狄仁傑的一小段人生經歷!
此時,狄仁傑距離他第一次被武則天注意,還有20多年時間。
這20多年裡,狄仁傑主要在地方任職,並沒有進入政治舞臺的中央。
這個階段,他是被唐高宗賞識!
但唐高宗李治之所以賞識狄仁傑,並不是因為他斷案入神,而是因為兩個人。
當時左威衛大將軍權善和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李治他爹唐太宗墓昭陵裡的幾棵柏樹,李治下令處死他們。
但狄仁傑站出來反對,認為他倆不是故意的,所以不應該判死刑。
但李治覺得這事兒十分嚴重,當場怒氣沖沖地表示,今天如果不處死這倆人,就是讓我不孝!
不得不說狄仁傑心理素質極好,隻見他不慌不忙地說,如果我今天執行了陛下的旨意,就是陷陛下於無道!
同時旁征博引,例舉了漢文帝、堯舜等例子來證明自己說得對,皇帝陛下當場被說服。
那倆砍樹的仁兄也因此保住性命,而狄仁傑則被皇帝調任禦史,留在身邊。
禦史負責監察百官,狄仁傑到任之後,立即發揮罵人的本事,彈劾了一些違紀官員,這些人都被免職,因此朝廷肅然!
因為表現優異,所以李治決定把狄仁傑放到地方鍛煉。
狄仁傑先是在寧州擔任刺史,因治理能力極強,政策得當,深受百姓愛戴,還給他立碑勒石。
但很快,他將面臨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
在擔任豫州刺史期間,由於越王李貞起兵反抗武則天,被朝廷派出宰相張光輔率兵平亂。
雖然叛亂被平定,但軍隊卻滯留在豫州,似乎沒有走的打算。
畢竟大老遠趕來,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高強度體力活,總得拿點東西才劃算吶。
因此不斷有軍隊裡的人管地方上要這要那,狄仁傑不僅不予理會,而且還把張宰相怒斥了一頓。
畢竟是宰相大人自己理虧,故而理屈詞窮,隻得離去,但禍根由此埋下。
張先生作為宰相,肚子裡顯然是無法撐船的,因此回去直接狀告狄仁傑出言不遜、對長官無禮!
所以,狄仁傑很快就挨了處分,被貶官做了復州刺史。
這一去,再歸來時,他將走上政治舞臺中央!
690年,武則天稱帝,狄仁傑因在地方政績優異,被調任朝廷拜為宰相,而他和武則天之間的緣分也至此開始。
武則天後續之所以十分器重和信任狄仁傑,我們從武周時期幾次事件中就能看出。
第一件:君臣對話事件
狄仁傑拜相後,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答道:『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
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武則天大為嘆服。
這是女皇對狄仁傑的第一次產生深刻印象。
這表明狄仁傑不結朋黨,身正不怕影子斜,加上他在地方確有不俗政績,武則天對他認可。
也為接下來在狂風暴雨中保住性命埋下伏筆。
第二件:被誣陷謀反事件
宰相才沒幹多久,狄仁傑就遭到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被抓緊大獄,同時進去的還有其他幾位重量級人物。
作為酷吏,嚴刑拷打自然是免不了的,一介書生,哪裡扛得住?
為了避免被玩兒死,狄仁傑的智慧再次發揮作用。
他幹脆直接承認自己謀反,並在《謝死表》罪狀上簽了字,但這是緩兵之計。
因為招認了,就不用上刑了,直接關了起來。
這時狄仁傑再暗中寫下一篇鳴冤書,藏於衣服夾層中。
然後再找到看守,說天氣熱了,自己進來的時候穿的是棉衣,希望看守能幫他把棉衣送回家,讓家人把棉層去掉再送來。
結果他的長子狄光遠果然從衣服中發現了那封鳴冤書,經過一番周折送到武則天手中。
狄仁傑很快被女皇召見,得以自辯清白,雖然證明了清白,但也被貶官彭澤縣令。
而武承嗣、來俊臣等人不甘心,三番五次要求處死狄仁傑,均被女皇拒絕。
這是武則天第一次對狄仁傑手下留情!
第三件事:狄仁傑二次拜相
696年,契丹作亂,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武則天啟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
狄仁傑到任之後,安撫百姓,很快穩定了民心,契丹更是不敢貿然來犯,武則天賜他紫袍、龜帶,還在袍子上題12個金字,以表彰其忠誠。
因為這次的功勞,狄仁傑第二年便重回朝堂,再度拜相。
第四件事:安定河北
突厥進攻河北,攻陷定州,9月又攻破趙州,狄仁傑才復宰相位,屁股還沒坐熱就再度帶兵討伐突厥。
但當他率領十萬兵抵達時,突厥早已打劫完畢而退走,狄仁傑沒追的上。
但是經過戰火摧殘的幾大州縣,早已是一片狼藉,百姓被殺上萬,財產物資更是被劫掠無數。
狄仁傑隻能在此收拾殘局,他在此賑濟百姓,修繕基礎設施,讓那些被突厥脅迫的百姓回歸田園,安定生產,被戰火摧殘的城市得以重建,百姓安定。
當狄仁傑歸來時,武則天稱其為『國老』!
同時下令,見皇帝不準他跪拜,還說,見到你跪拜,朕亦身痛!
武則天對他器重至此,原因何在?
我們根據上述事件來分析一下:
總的來看,狄仁傑三次為相,但總的時間加在一起不到五年,武則天對他的認知是逐步積累的。
最開始,狄仁傑第一次拜相時的對話,隻是覺得異於常人,到被來俊臣誣陷時表現出的魄力和智慧,讓他覺得這是個人才。
但此時還未真正的了解,因此沒有痛下殺手。
當狄仁傑在契丹反叛後,應對河北危機時,表現出的魄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讓武則天認識到這是個能臣,可以重用。
當突厥襲擊河北後,武則天基於前一次的表現,給了他最敏感的兵權!
而狄仁傑迅速安定了人心,重建了地方,恢復了生產,被百姓交口稱贊時,武則天已經完全相信,此人便是治世之能臣。
自己想要實現天下大治,成就一代女皇的傳奇,必須靠此人輔佐!
畢竟來俊臣、武承嗣之輩,搞點酷吏政治,幹點特務勾當,充當打手是可以的,但處理軍國大事、治理天下,還是得狄仁傑這樣的治世之才。
而且狄仁傑雖然心懷大唐,但並不反對武則天。
不反對自己,不結朋黨,又是治世之才,這樣的人才,正是她最需要的。
為什麼又說狄仁傑是大唐帝國繼絕存亡的關鍵人物呢?
這是因為三件事!
第一件,狄仁傑支持李顯繼承皇位,恢復李唐國號。
他曾經多次在武則天面前維護李顯的形象,甚至在武則天糾結於立侄子武承嗣為太子還是立兒子李顯為太子時,竭力勸說立李顯。
李顯在武則天晚年能當上太子,狄仁傑功不可沒。
第二件,他提拔了一批忠於大唐的人才。
這批人才裡面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是神龍政變的核心成員,在他去世後的第五年,五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還政於李顯。
這一切,似乎狄仁傑早就有意在為李唐復辟做人事安排。
第三件事,保全了2個人的性命。
契丹叛亂的始作俑者孫萬榮、李盡忠死後,他的部將李楷固、駱務整率部投降,武則天以二人非要等孫萬榮死,沒了首腦才肯投降,欲殺之。
狄仁傑保下了二人性命,在隨後對契丹的作戰中,這倆人打仗勇猛,擊敗契丹餘眾。
李楷固有個外孫叫李光弼,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帥之一!
通過這三件事可以知道,狄仁傑為大唐選用提拔的人才中,一撥人推翻了武則天,幫助李唐復辟,另一個人的外孫幫助大唐平定了安史之亂。
所以說,狄仁傑是大唐帝國存亡繼絕的關鍵人物。
真實的狄仁傑是怎樣的呢?
他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曾經打壓排擠另一位宰相婁師德,最後把人擠走了。
而婁師德也並不是什麼壞人,還曾經推薦狄仁傑當宰相,但狄仁傑不知情,後來被武則天點破,才感到十分羞愧。
其次,狄仁傑在做魏州刺史時,深得百姓愛戴,還給他立了生祠,卻被兒子毀了一世英名。
其子狄景暉後來到魏州任職期間,仗著老爹是宰相,幹了不少壞事,搞得怨聲載道。
百姓們最後忍無可忍,幹脆砸了當初給狄仁傑立的生祠。
這些也是狄仁傑一生中的一些非正面的事情。
但總的來說,狄仁傑是一位心懷百姓,心向大唐但不反對武則天的治世能臣,那些負面的事情也掩蓋不了他正面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