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每次讀到這裡,我都會扼腕嘆息。
李誦,也就是後來的唐順宗,是唐代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他當太子當了26年,當皇帝隻當了186天,當太上皇隻有5個月,然後就去世了。
如果他是個昏君,庸君,上面這幾個數字也就罷了。
可他偏偏是一個極為忠厚謹慎,文學素養和書法水平都很好,還具有改革意識和改革手腕的一個很不錯的賢君。
在唐代中期,出現這麼一個皇帝,從而能夠把安史之亂之後遺留下的問題特別是他父親唐德宗時期想解決沒有解決,甚至還有所擴大的問題解決掉。
這對唐代的發展穩定,以及唐代老百姓的和平生活一定是件好事。
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而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什麼他隻當了這麼短的皇帝呢?
原因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是個病人。
李誦在即位前不久,突發中風,要知道他已經45、6歲了,放在今天也是中年人了。
結果,中風後,他喪失了說話的能力。
這可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能說話的皇帝了。
一個皇帝,說不了話,再有手腕,再有水平,也很難展示啊。
他又身居宮中,他任命的親信大臣因為資歷淺,一時還沒辦法提升為高官,所以,他的改革措施隻能通過宦官來做中間人。
這就埋下了隱患。
唐代中期以後的宦官,把持禁軍,勢力很大,一旦內外勾結,就會行廢立之事。
原因二:最直接的原因,是永貞革新。
李誦最彪斌史冊的事情,就是推動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
王叔文等『二王八司馬』,都是李誦在當太子期間培植的年輕改革勢力。
但是,這批人相對較為年輕,根基不深,勢力不強;而革新,總會得罪既得利益者。
所以,革新期間,遭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反對,也就形成了與李誦相對立的敵對集團。
我之所以把李誦中風作為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王叔文的改革其實還是注意方式方法的,而且措施步驟等雖然也有不夠圓滑、策略的地方,但總的來說節奏把控合理,措施推動穩步有力。
如果再有皇帝的鼎力支持,那麼革新是可以推行的。
而李誦的中風,恰恰使得改革缺少了皇帝的有效支持,也就越發難以為繼。
最終,王叔文集團內部出現分裂,永貞革新終於成為宦官和既得利益者意欲推翻李誦的直接原因。
原因三:皇太子即位,使得李誦的退位不會引起混亂
逼迫皇帝退位,很少不釀成混亂的。
但李誦的退位,是宦官讓太子提前登基,這在唐朝是有先例的,李隆基就是如此。
所以,無論是知曉內情的朝廷官員,還是不知曉內情的普通百姓,都會把這次帝位更迭看成是合法交接。
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李誦的疾病,迫使他自己也有退位養病的打算。
李誦與太子的關系也非常好。
他退位,也是對兒子的一種提攜。
所以,對李誦來說,這次退位是無奈之舉,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觀積極性。
就是可惜了一段改革,對後來的政局演變產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