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做皇帝和別人不一樣,他有勝利『潔癖』,公認的勝利標準對他來說不算,他給自己定了更高的標準,他要覺得自己贏了才是贏,不然就是輸了。
渭水之盟,突厥趁著李唐權力交接時期一路南下跑到長安城下,對這個剛剛換了皇帝的政權一頓威脅。
當時的長安人心不穩,突厥頡利可汗是個聰明人,有中興東突厥的智慧,武德七年,李世民面對入侵的頡利可汗、突利可汗二人,使用了離間計,化解了一難,而武德九年,頡利可汗正是趁著李淵父子互相提防之際,想給予唐朝重創。
此時頡利可汗攜帶了十幾萬兵馬南下,尉遲敬德阻擋了一部分兵馬,但還是讓頡利可汗跑到了長安城下,不得不說,武德九年的這次入侵,其實算是中原王朝自古以來鮮有的『險局』,一旦攻城,唐長安將威嚴掃地,李世民與李淵父子是守國門還是退讓都是兩說。
李世民面對來勢洶洶的突厥,依舊用了在武德七年那一招:攻心計。
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把自己的爪牙佈滿了中原當時的群雄身上,當時那些能打的劉武周、劉黑闥等人其實都是靠著頡利可汗的支持與唐朝做對,所以李世民一次次粉碎隋末割據勢力,也等於在一次次打贏東突厥,從李世民弱冠的柏壁之戰起,東突厥知道大唐皇帝李淵有個很可怕的兒子,所以一直與唐朝虛偽地和平相處,其實頡利可汗最怕的就是李世民。
武德七年,親自下場打著光復『大隋』旗號的頡利可汗和唐朝打得互有來回,與李大恩、李神符等人交戰頗多,但這一年,李世民就帶著李元吉在豳《bin》州等著頡利可汗,他們最終在此地相遇。
其實這場打鬥,李世民的兵馬是劣勢的,但是李世民熟悉遊牧民族的強者邏輯,他提出要率領一百兵馬與頡利可汗單挑,這就是三國時期常見的『點將』,而頡利可汗對壯年的李世民非常忌憚。
而李世民後來又趁機挑撥頡利可汗與他的侄子突利可汗的關系,導致二人心不能統一,最終化解東突厥這次的攪局,大唐和突厥又再次和平。
回到武德九年,這次李世民的身份有所改變,但是也很尷尬,因為他在皇位還不穩的時候,背對著長安城,面對著突厥大軍。
李世民率領著房玄齡、高士廉、長孫無忌等人到渭水一端,僅是六人,而且還有一半都是文官,李世民唱的這一計正是空城計。
其實在李世民出城之前,頡利可汗就派了一個使者來探一探李世民的虛實,深知遊牧狡猾的李世民把使者綁了起來,氣沖沖地跑到了渭水面前指責頡利可汗,頡利可汗再次被李世民嚇到了,因為尉遲恭的確在涇陽擊敗了他的軍隊,俘虜了他的將領,而且大軍開回了李世民的背後,雖然人數還是不及突厥之多,但也為這個空城計添了足夠的底氣。
看到時機成熟,深知不可能立馬開戰的李世民給了大棒也要給蘿卜,於是又和頡利可汗講感情,要給頡利可汗賞賜,保持雙方的友好關系,說白點,就是在暗示頡利可汗,我李世民不想打,我的皇位還沒坐穩,給你一點錢,你走吧,讓我把這皇位坐穩。
對於頡利可汗來講,他形成的錯覺正是以為李世民因為剛剛登基而不願意開戰,而不是壓根就打不過才不開戰。
這就是李世民的高明之處,他給了頡利可汗威脅底氣和方向,讓頡利可汗認為自己為了穩固皇位而不敢動幹戈,而事實果真如此,頡利可汗表示同意,但是獅子大開口,要了很多珠寶黃金,李世民都一一同意了。
乙酉,又幸便橋,與頡利刑白馬設盟,突厥引退。
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其實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史書上幾乎沒有具體的記載,可是後來頡利可汗給了三千匹馬,一萬頭羊,根據以往對於隋朝的進貢比例來看,李世民可以說算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消災,就是因為被人逼到了家門口勒索,從十八歲就所向無敵的李世民覺得奇恥大辱,因為頡利可汗拿走的錢,都是當時大唐的老底。
渭水之盟中,李世民斬殺了一頭白馬,以示盟約。
實際上,李世民最愛的就是白馬,當年看上了一匹白馬,還讓秦瓊跑去為他擒回。
殺了一頭白馬,在李世民看來,這面子給足了,戲做足了,但梁子也結大。
還是那個原因,在李世民眼中看來,別人認為的標準,在他看來不是。
別人以盟約勸退突厥,或許還會成為大功一件,可是李世民把這件事當成恥辱,後來滅了東突厥也還經常說,這件事在李世民心裡留下的陰影是很大的。
於是從貞觀元年起,李世民就在等機會。
突厥的內訌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李世民需要的就是此消彼長的進步和退步。
當時的突厥不謂不強,楊堅所扶持的突厥的崛起,後來讓他自己都覺得無法控制,而隋文帝、隋煬帝乃至於唐太宗,他們對突厥常用都是『離間計』,強大的突厥因為不能團結,導致一次次錯失了顛覆中原的機會。
貞觀三年,知道突厥自己內部已經達到了瓦解的程度的李世民派李靖北上,幫東突厥的滅亡一個大忙。
李靖之所以在這一戰中封神,首先是因為當年隋末群雄,幾乎都是依靠著突厥,自古以來,鮮有漢人依附匈奴的世道。
其次,李靖的戰鬥判斷十分敏捷,對頡利可汗的詐降將計就計,帶著數千騎兵每次都敏銳地打到突厥的七寸,聯系幾個月的征伐,把突厥給打滅了。
靖將兵逼夜而發,勣勒兵繼進。
靖軍既至,賊營大潰,頡利與萬餘人欲走渡磧。
勣屯軍於磧口,頡利至,不得渡磧,其大酋長率其部落並降於勣,虜五萬餘口而還。
頡利可汗大勢已去,他也知道自己被李世民抓住了內部動亂的機會,和李世民不同的是,他曾兩次中了李世民的離間計,而渭水之盟,本質也是頡利可汗想要趁著李淵父子的矛盾正盛所進行的一次突襲,可惜頡利可汗膽子不夠大,不敢賭,又要提防著侄子,錯過了時機。
滅了東突厥,對於李世民來講,當年的渭水之盟的恥辱才算過去了,實際上李世民滅了東突厥,對於整個時代歷史而言,是一次打斷匈奴迅速發展的重要事件節點,絕不僅僅是復仇如此簡單,當年如果沒有李世民橫空出世,東突厥想北魏一樣入主中原幾乎是大概率事件。
後來李世民安排頡利可汗到宮中跳舞,與頡利可汗一起的遊牧首領、酋長可不少,就連李淵自己都在感嘆,這麼多少數民族都臣服於大唐,而且兇狠的他們願意在這裡獻媚起舞,這可是自古以來都沒有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