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都是『文弱』的嗎?唐朝可大不一樣,有一位落榜後還造反了。《網路歷史》

一提到古代的文人書生,總會給人以一種固定而刻板的印象,無論他們是金榜題名的幸運兒還是名落孫山的失意者,都是以『文弱』『手無縛雞之力』的形象深入人心,當然更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類的嘲諷。

但實際上,這些印象往往以偏概全,在歷史上,更不缺乏既能舞文弄墨,又能馳騁江湖沙場的文人豪傑,尤其是在大唐盛世。

上圖_ 唐朝的文人學仕

尚武陽剛之氣盛行的大唐文人

唐朝作為封建時代的盛世,其書生們也彰顯了不一樣的氣質風范。

對於他們來說,持劍和提筆一樣都是必備的家常便飯,而宅在家裡搖頭晃腦『兩耳不聞傳聞事』的書呆子習氣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們或縱橫大江南北,遊俠仗義;或投筆從戎,馳騁邊塞。

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字裡行間則充滿了殺氣騰騰;而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則充滿了置生死於度外的不凡氣度。

就連以『山水田園詩』著稱的王維,也能寫下『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充滿西域蒼茫色彩的詩句。

而唐朝更是出現了高適、王昌齡、岑參等等從軍入伍,謳歌描繪邊塞軍旅風光的『邊塞詩派』,這在歷朝詩詞流派中更是前所未有的。

上圖_ 王昌齡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

更有甚者,出於對軍旅軍功的極力推崇,以致於對自身的文人身份都大膽提出了『否定』。

『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直言不諱的寫道『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詩鬼』李賀更是用『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用這樣氣勢非凡的詩句,充分表現了對軍功的向往和對文人的不屑,也許在其作詩之時,都忘記了自己本身也是個著名文人。

上圖_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

有唐一朝書生文人的尚武陽剛之氣,確實是史上空前絕後的,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素,導致這一看似『反差』的現象出現呢?

首先,在於唐朝尤其是中前期國力強盛,軍力強大,對外戰爭頻繁

唐朝時期,周邊一系列政權虎視眈眈,在東面,有曾硬抗隋煬帝楊廣百萬大軍討伐的高句麗、百濟以及其背後的『保護傘』島國日本;在北面,有『控弦且百萬』的突厥帝國;在西面,有實力強盛的吐谷渾、吐蕃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國等等。

以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基礎,依托強盛的軍隊,唐朝軍隊對外征戰頻繁,並在一系列征戰中大大擴展了疆域和國土,並一度在高宗時期達到了1200萬平方公裡以上,今天的朝鮮半島大部、西伯利亞南部、蒙古高原、中亞廣大區域等等在當時都是唐朝的領土。

如此顯赫的武功軍事,也為大唐書生們投身軍旅、向往軍功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

上圖_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唐朝疆域圖

其次,在於唐朝朝野上下濃厚的尚武風氣和社會氛圍

作為唐朝統治支柱的『關隴世家』,其淵源可以追溯至南北朝西魏時期一些手握軍權的重臣勛貴如『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等,其本質上都是世代執掌軍權的軍事貴族世家,而其後的隋唐皇室皆出於此。

關隴世家一直把持著朝中軍政大權,使得唐朝統治階層的軍事色彩尤為濃重,而文官集團無論權勢還是地位都與之相去甚遠。

正所謂『上行下效』,因為統治階層的推崇,使得唐朝朝野上下都有著濃厚的尚武風氣和氛圍。

上圖_ 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刀

再次,在於唐朝『仕途』多種多樣,軍功則是其中的重要途徑

唐朝時期,得益於當時統治階層較為開放的政策和氛圍,書生文人們實現理想抱負的途徑相對多種多樣,絕非後世朝代僅僅隻有一條科舉之路可走。

在唐朝,除了科舉以外,書生文人們還可以進入軍政大員的幕府工作《如杜甫、李商隱等都有此經歷》、憑借名聲被直接引薦至朝廷《如李白就是典型》,甚至通過隱居終南山提高自己的名聲來做官《故又有『終南捷徑』一說》,而投身軍旅,建立軍功,則更是其中的重要途徑。

上圖_ 岑參《718年?-769年?》

由於唐朝戰事頻繁,在軍隊中立功機會較多,且由於崇軍尚武的風氣感染,使得很多文人投身軍旅,並獲得了不錯的仕途。

比如『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高適,就以軍功被朝廷冊封渤海縣侯,並官至刑部侍郎,成為朝廷重臣;而另一位與高適並稱的岑參,也曾兩次出軍塞外,後任嘉州刺史,也算是地方大員。

當然,也有適得其反的,比如李白在『安史之亂』時就投身於永王李璘的幕府,並積極參加平叛戰事,卻不料,李璘在與太子李亨《後來的唐肅宗》的政治鬥爭中失敗,使得李白反受牽連而被流放。

以上可以看出,當時文人書生們希望靠軍功出人頭地的普遍現象。

上圖_ 李白《701年-762年》

最後,在於唐朝科舉制度還處於發展階段,並不成熟還存在不少弊端

科舉制源起自隋朝,到唐朝時期仍然處於發展階段,很多方面並不成熟完善並存在不少弊端。

唐代科舉的『考場外』因素有時比考試本身的作用要大得多,很多達官顯貴往往利用手中的權勢幹預科考,甚至於出現了所謂的『公薦』。

勛貴重臣們可以推薦得到其認可的『飽學之士』參加科考,而這些人往往也都在科場取得不錯的成績而被錄用。

可以說考試隻是走了個形式,這些政壇『大佬』親自推薦的人,主考官又怎麼敢不錄用?雖然『公薦』也選拔出了像韓愈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更多的確都是有背景的關系戶,根本談不上公正。

上圖_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

同時,唐朝科考的監考制度也是形同虛設,舞弊甚至代考現象頻繁發生,比如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就是一名『職業槍手』,不止一次在考場上給人傳遞答案,甚至是代替他人應試,而當時的人們不僅不譴責反而認為其行為『救數人』,當時的風氣也可略見一斑。

在這種充滿『槽點』的科考制度下,既沒有過硬背景又不會偷奸耍滑的普通書生文人們,想要在科場『一舉成名』更是難上加難。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文人就另辟蹊徑投身軍旅了。

上圖_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多種主客觀的因素的促進推動,才使得大唐的書生文人們成為了既能持筆,又能仗劍的一群豪傑。

然而唐朝的帝王將相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樣的風氣氛圍最終卻敲響了他們的喪鐘。

唐朝末年,一位同樣『善擊劍騎射』的書生,在科舉數次落榜之後,憤而揮毫寫下了一首《不第後賦菊》,轉而發動起義,並率軍一路殺進了唐都長安,可謂兌現了詩中『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誓言,而大唐王朝也終於走向滅亡的末路。

這位名叫黃巢的書生,也用手中的利刃,為崇軍尚武的唐朝文人們劃上了一個也許並不圓滿的句號。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舊唐書》五代後晉 趙瑩等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