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的選擇,李世民有那麼多優秀的兒子,為何最後會選擇李治?《網路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大唐的英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唐的天下有一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李世民如此優秀,他的兒子也不會差到哪兒去,李世民有14個兒子,其中不乏優秀者,但是在繼承人選擇上,李世民的心思卻有些出乎意料,因為他最後的選擇是略顯平庸的李治,這讓人有些捉摸不透,那麼李世民最後下定決心選擇李治的原因是什麼?

唐太宗李世民

以下是原因分析。

一、沒有其他的繼承人

李世民的兒子雖然很多,其中優秀的也不少,但是他考慮過有資格繼位的也就那麼幾個,曾經的太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還有文武雙全的吳王李恪,隻可惜這三人最後都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繼位資格,甚至都沒能得到善終。

1. 太子李承乾因謀反而死

太子李承乾

在眾多兒子中,太子李承乾是最特殊的,這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其他的兒子名字都是一個字,隻有李承乾是兩個字,因為李承乾生於承乾殿,由此得名,這個名字還是李世民親自取名,隱含著繼承皇位總領乾坤的意思,可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厚望。

李世民如此喜歡李承乾有很多原因,李承乾是唐太宗第一個兒子,還是長孫皇後所出,是嫡長子,這一切都彰顯著李承乾與其他皇子的不同的地位。

李承乾天資聰穎,李世民因此對他更加喜愛,李承乾8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如果李承乾能夠保持本心,太子之位以及後來的皇位非李承乾莫屬,隻可惜世事難料,人都是會變的。

可能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寵愛讓李承乾迷失了自己,他長大後開始不思進取沉迷酒色,每天隻知道飲酒作樂、還貪戀美色,而且李承乾還愛搞兩面派,在李世民面前裝作忠孝的樣子,背後私生活非常不堪。

太子李承乾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李承乾的所作所為李世民慢慢也有所耳聞,便開始對李承乾有所不滿,李承乾察覺父皇對自己態度有變又嫉妒李世民寵愛李泰,於是李承乾準備謀反,沒想到還沒實行就被人告密,謀反失敗,但是李世民依舊沒舍得殺了他,隻是被貶充軍,但是沒過多久李承乾鬱鬱而終。

就這樣,李世民寄予厚望的繼承人沒了,李世民隻能再考慮他人。

2. 李泰沒有容人之量

李承乾死後李世民也曾考慮過他的第四個兒子,也就是嫡次子李泰,魏王李泰也是個有野心的皇子,實際上李承乾還是太子的時候,太子和魏王之間就已經生出嫌隙,各自為營,李承乾決定謀反未嘗沒有李泰在背後推波助瀾。

李承乾被廢後,李泰一下子自大起來,他覺得太子和皇位已經是囊中之物,但是李世民是何其睿智的人,李泰在背後陷害李承乾的事很快就被李世民知道了,李世民覺得李泰有不臣之心,而且沒有容人之量,自己的同父同母的兄弟也可以陷害,假如有一天李泰登基,李泰的其他兄弟估計沒有幾個能夠保全,為了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李泰理所應當的被剔除了繼承人之選。

其實李泰也很可悲,可能是李世民的過度寵愛,還可能是同樣身為嫡子的憤懣難平,他一直視自己的嫡親哥哥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以為扳倒了李承乾自己就可以做太子,沒想到扳倒了李承乾也就是扳倒了自己,最後李泰被遣送出京,去世時年僅35歲。

3. 吳王李恪被冤殺

除了李承乾和李泰二位嫡子外,李世民也非常喜歡一個庶子——李恪,李恪的優秀不輸任何兄弟,李世民對他也很喜歡,但是李恪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也是擺脫不了的缺點,那就是血脈——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也是這樣的血脈註定了李恪的悲劇,在李世民所有兒子中,我覺得李恪是最可惜的,命運也是最淒慘的。

從李恪的名字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他剛出生時絕沒有將他當作繼承人考慮,『恪』有恭敬小心的意思,我覺得李世民是想通過這個名字告訴李恪要對皇帝恭敬小心,一生輔佐君王,也傳達了一個意思,李恪不可能成為皇帝,因為皇帝不必對任何人恭敬小心。

但是讓李世民沒想到的是,自己寄予厚望的嫡長子越長越歪,而李恪長大後卻越來越優秀,能文能武,低調懂事,在大臣中名聲也很好,就和李世民年輕時十分相像,頗具李世民當年雄風,但是李恪作為隋煬帝的外孫這一身份是李世民心中的一根刺,一根不能拔除的刺。

吳王李恪

後來李恪17歲的時候李世民就將他打發到偏遠地區任職,可能是想安排遠點讓李恪遠離朝局,以免有人起了別樣心思,也是對李恪的一種別樣保護。

李恪到偏遠地區任職也沒有心生怨恨,反而將這裡治理的很好,又獲得大臣和百姓的誇贊,沒想到李恪卻引起了長孫無忌的忌憚,後來房遺愛和高陽公主謀反,長孫無忌利用這件事牽連到李恪,就在李世民去世四年後,李恪被迫自盡。

綜上所述,李承乾謀反、李泰心胸小、李恪因血脈被忌憚都失去了皇位角逐,所以這是皇位落在李治手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嫡庶有別

李世民寄予厚望的三個兒子都沒有可能繼承皇位後,選擇李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治是嫡子,他是長孫皇後的第三個兒子,也就是嫡三子,對於嫡庶唐太宗李世民看得還是比較重的。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自己就是嫡次子,再加上他敬重長孫皇後,所以才會將皇位選擇一直放到以嫡子為重心之中。

其實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適能者居之,但是古代對於嫡庶的區分非常明顯,嫡庶之間的待遇也有很大區別。

就拿李恪和李世民的三個嫡子來說,雖然李恪有能力,文武雙全,比三位嫡子可能更強,但是他們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三位嫡子一直都放到李世民身邊教導,而李恪17歲就要到偏遠地區任職,還有很多地方都顯示出嫡庶之間不可逾越的差距,所以李治能夠繼位和他嫡子的身份有很大關系,假如李治為庶子,皇位於他就是天邊浮雲遙不可及。

三、朝臣支持

皇位繼承要考慮諸多方面,其中有一個強大的外家也是一個不小的助力,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外家就以為了在朝中有了支持,有了依靠,而李治的依靠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我們都知道,李世民對長孫無忌非常信任,到後期長孫無忌甚至能夠一手遮天,李治就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其實長孫無忌一開始並沒有扶持李治,因為還有李承乾和李泰,後來李承乾謀反,李泰又引得李世民猜忌失去聖心,所以長孫無忌就隻剩下李治這個選擇。

當時李世民確實有立李恪為太子的心思,但是被群臣一致反對,其實就是長孫無忌反對,也是這樣長孫無忌才容不下李恪。

有了長孫無忌的支持,再加上嫡子的身份,李治就成為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這是李世民選擇李治的原因之一。

四、李治並非無能

其實歷史上對李治還是有諸多誤會的,李治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他隻是比較懦弱,但是作為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

李治擔任皇帝時期是一個很尷尬的時期,前面有李世民珠玉在前,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放眼整個歷史上的皇帝,能夠媲美的都沒有幾個,趕超的更是少,所以李治就顯得碌碌無為,而且這還不算,後來還有武則天強勢稱帝,對李氏家族的人進行大屠殺,這下子李治在眾人眼中徹底成為了懦弱無能的形象,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其實可以換一種角度理解,不是李治無能,而是武則天太強。

李治在歷史上是一個仁善之人,這也是李世民選擇他的重要原因,因為李世民奪得皇位就曾兄弟相殘,他不想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最後才會下定決心選擇李治,這樣一個仁善之人當上皇帝一定不會為難自己的兄弟!

《可惜的是,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長子李承乾謀反被廢鬱鬱而終;第二子李寬出繼給叔父早亡且無子;三子李恪被冤殺;四子李泰奪嫡失敗遣送出境,年僅35歲;第五子李祐發動叛亂被唐太宗賜死;六子李愔被房遺愛謀反牽連死於流配之地;七子李惲被誣告謀反畏懼自殺;第八子李貞反武失敗服毒自盡;十子李慎被武則天所殺;十一子李囂與李貞一起反武則天,服毒自殺;十二子李簡早夭;幼子李明與人串通謀反,在唐太宗默許下被逼自盡。

雖然沒有死在李治手裡,但是除了早夭的李寬和李簡,還有善終的李治和李福,其餘十個兒子都沒能得到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