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憲:唐朝前期難得善終的太子,沒當上皇帝卻一生逍遙!。《網路歷史》

在古代歷史上,太子距離皇帝隻有一步之遙,不過,要想順利跨越這一步,卻並非易事。

更為關鍵的是,圍繞著皇位的爭鬥中,太子更是經常有殺身之禍。

比如在唐朝初期,太子就是一個高危職業。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了太子李建成。

等到李世民在位時,太子李承乾圖謀不軌,事情敗露後,李承乾被廢為庶民,流放於黔州。

唐高宗李治在位時,第一任太子李弘猝死於合璧宮綺雲殿,時年二十三歲。

第二任太子李賢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

公元684年,在武則天的逼迫下,李賢自盡,年僅二十九歲。

由此,唐朝前期的太子,別說所謂的權力和榮華富貴,就算想要一生安穩,最後得以善終,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是,卻有這樣一位特殊的太子,打破了這個慣例,這就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李憲,也被稱之為李成器。

具體來說,李憲《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成器,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長子。

李成器年少的時候,精通音樂,才氣過人。

唐高宗在位時,冊封李成器為永平郡王。

公元684年,李成器的父親李旦即位,這就是唐睿宗。

唐睿宗登基後,隨之將隻有6歲的李成器冊封為皇太子。

不過,因為武則天登基稱帝,李成器也就失去了太子的身份,變成了皇孫。

到了公元693年,李成器又被改封為壽春郡王。

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即位後,改封李成器為蔡王。

面對唐中宗的冊封,李成器堅決辭謝,表示承擔不起較大的封邑,依舊封壽春郡王。

景雲元年《710年》,李成器的父親李旦再次登基,於是,李成器獲授左衛大將軍之職。

當時,圍繞著冊立太子一事,朝廷形成了兩個陣營,有人支持冊立李成器為太子,因為他是嫡長子,但是,也有人主張李隆基有討平韋氏的大功,理應成為繼承人,李旦猶豫不決,這讓太子一位空缺下來了。

對此,一向謙讓的李成器,向父親李旦表示,不要冊立自己為太子,應該在國難之際,應當優先立有功之人,也即李成器支持冊立李隆基為太子。

當然,李隆基也不落下風,表示李成器是自己的兄長,自己不能接受太子的任命。

後來,在多次辭讓之後,李隆基隻能接受。

而就李成器來說,則被李旦拜為尚書左仆射,不久又任司徒,太師、都督之職如故。

李隆基曾制了一床被和長枕,將與李成器等一起共申兄弟親情。

唐睿宗李旦得知,非常高興,大加贊嘆。

對此,在筆者看來,和李隆基這位未來的皇帝關系和睦,自然是李成器能夠獲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李旦去世後,李隆基登基,是為唐玄宗。

彼時,唐玄宗晉封李成器為司空。

等到李隆基討平蕭至忠、岑羲等人後,李成器又晉位為太尉。

在歷史上,太尉、司空、司徒並稱為三公,可謂是品級最高的官職,這足以凸顯出李成器在唐玄宗心目中的地位。

開元四年《716年》,因為避昭成皇後的尊號,李成器改名為李憲,並被封為寧王,實封五千五百戶,歷任澤涇二州刺史。

李隆基對兄弟的友情特深,即使有讒言挑撥離間,但仍友愛如初。

李憲尤其恭謙小心,從不幹涉朝政,也不與人交結。

所以,在幾個兄弟中,李隆基也特別看重李憲。

對此,在筆者看來,李憲一生經歷了眾多變故,比如武則天建立武周等。

但是,李憲一直秉承著不爭不搶的態度,這促使他能夠成為一位逍遙的藩王。

到了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李憲臥病在床。

得知這一情況後,李隆基十分重視,派人送去藥物和珍貴的食物。

當時,申王等藩王都已去世,隻有李憲獨在,李隆基特別加以關懷。

每年到李憲的生日,一定親自去慶賀,在一起宴樂。

過不了幾天都要賜酒酪及奇珍佳肴。

四方所進獻的,只要自己吃了覺得味美的,馬上就賜給李憲。

最後,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冬,京城長安特別寒冷,這加重了李憲的病情。

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42年1月5日》,李憲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李隆基知道兄長的死訊後,號啕痛哭,左右都掩涕。

次日,李隆基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追謚其為讓皇帝。

面對唐玄宗的追封,李憲的長子汝陽王李璡上表懇辭,陳述父親之意,謙退不敢當帝號,李隆基不許。

而且,李隆基還追贈李憲妃元氏為恭皇後,合葬於橋陵之側,這同樣是比較罕見的情況了。

對此,在筆者看來,讓皇帝的謚號,自然符合李憲的生平,表達了李隆基對其謙讓品格的贊賞態度。

到了北宋時期,蘇軾的兄弟蘇轍評價道:『廢長而立少,雖聖賢猶難之,《李》憲與玄宗兄弟相安,終身無間言焉,蓋古今一人而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