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在青藏高原上新興的吐蕃王朝正在向四周擴張,甚至在唐朝兵威達到鼎盛的時期,奪取了唐朝大片土地,屢屢殺敗前來的唐軍。
而實現這麼兇悍的成就的,就是著名的吐蕃大相《宰相》論欽陵。
他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上圖_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即唐高宗
趁唐朝不備奪取西域
公元668年,歷經隋唐四代帝王的努力,東北亞小強權高句麗終於倒在唐朝的鐵蹄下。
消息傳來,大唐上下舉國振奮,唐高宗李治也頗為激動,畢竟做到了太宗先帝也沒能做到的偉業。
西突厥被毀滅,百濟內附,倭國稱臣,大食止步於吐火羅。
放眼望去,寰宇之內還有誰能與大唐為敵?
唐朝君臣集體忽略了一個事實:一個心腹大患正在雪域高原上迅速崛起。
在貞觀年間,吐蕃首領松贊幹佈曾因求娶公主不成,派軍攻打唐朝西部邊境的松州。
唐太宗派大將侯君集擊敗吐蕃軍,令松贊幹佈領教了唐軍的厲害,於是改為很謙恭的態度。
太宗遂同意了松贊幹佈的請求,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蕃聯姻,順便送了很多中原的生產工具、技術等好東西,幫助吐蕃提升了生產力和文明程度。
上圖_ 松贊幹佈 《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
不僅如此,吐蕃南部的印度地區當時有個強大的戒日王朝,玄奘法師剛好到此求取真經回到唐朝。
可是戒日王死後,王朝崩裂成好幾塊。
恰好唐朝使臣王玄策一行抵達其中的中天竺,恰好這時候中天竺發生內亂,新國王襲擊了王玄策一行並搶奪財物。
逃出生天的王玄策以大唐使節的身份,從吐蕃和泥婆羅調集數千士兵就去幹中天竺,實現了『一人滅一國』的成就。
松贊幹佈在位期間,對唐朝一直保持恭順。
可是到了之後的贊普《國王》即位後,隨著國力不斷上升,對唐朝就開始有不恭順的心思了。
王玄策的事跡雖然很爽文,但是也為吐蕃擴大勢力范圍掃除了一個南方的障礙。
就在唐軍精銳征討高句麗時,吐蕃大軍先是吞並吐谷渾地區,隨後開始向西域進軍。
公元670年四月,吐蕃聯合於闐攻陷安西四鎮,切斷了絲綢之路。
上圖_ 吐谷渾 與 吐蕃
連敗唐軍,保住吐蕃獨立
自攻滅東突厥後的40年來,從來都是唐朝把人家揍哭,如今哪能受你小小吐蕃的羞辱?
唐高宗將東北方向的軍隊大批調往西部,任命名將薛仁貴為邏娑《今拉薩》道行軍大總管,率領10萬唐軍,試圖直搗吐蕃都城,順便幫助吐谷渾復國。
此時吐蕃以貴族噶爾家族中的噶爾·贊聶多佈為大論《相當於宰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統兵駐紮在吐谷渾地區,準備迎戰前來的唐軍。
噶爾·欽陵在史書中通常被稱為論欽陵,這是因為他在日後擔任了吐蕃的大論。
作為噶爾家族的新星,他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吐蕃大軍的統帥,攻陷安西四鎮便是他的手筆。
面對薛仁貴率領的十萬唐軍,吐蕃贊普十分吃驚:我隻侵略你的邊境地區,你卻搞這麼大陣勢來打我老家?
欽陵則表示不用擔心,我會出手,率領主力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以逸待勞。
上圖_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
薛仁貴也不愧為一代名將,洞悉了吐蕃人的意圖,對方兵多將廣,不能與之相持,必須速戰速決。
於是他留下郭待封率領2萬人在大非川上保護輜重糧草,自己率領其餘主力繞過烏海《今海南境之黑海》奇襲吐蕃腹地。
開始時計劃很順利,唐軍擊潰吐蕃軍占領烏海城。
結果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想聽薛仁貴的話,也想爭搶戰功。
於是他帶著部隊也前往前線,結果還沒有與薛仁貴軍會合,就遭遇了吐蕃20餘萬主力的伏擊。
唐軍即便再驍勇善戰,面對十幾倍於己方的敵人,還是在別人的主場,毫不意外地被擊潰了。
薛仁貴得知糧草輜重落入敵手,隻能退守大非川。
欽陵率領40萬吐蕃軍圍攻唐軍,這下真是40萬對十萬,優勢在我了。
唐軍輜重糧草已失,士氣已然受挫,又無險可守,薛仁貴再能打也無濟於事,隻能帶著少量兵力突圍出去,其餘部隊全軍覆沒。
不過欽陵也見識到了唐軍戰鬥力的強大,同意與薛仁貴達成和議,沒有阻止他回到唐朝境內。
對這次戰敗,薛仁貴心裡肯定是不服氣的:要不是郭待封這個豬隊友坑我,勝負尚未可知也!不過從現實來說,即便郭待封不坑人,面對山川天險和高原反應,唐軍也是很難直取邏娑的。
此戰不僅是薛仁貴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敗,也是唐朝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戰敗,被迫取消了安西四鎮的建置。
上圖_ 劉審禮《?
~681年》,徐州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人
唐朝自然是想要復仇的。
675年,唐朝奪回安西四鎮。
678年,唐高宗派李敬玄、劉審禮率領18萬唐軍抵達青海湖,試圖完成之前薛仁貴沒有完成的任務。
劉審禮帶著一萬唐軍趕到大非川舊戰場,與欽陵率領的吐蕃軍發生遭遇戰。
結果水平一般又膽小的李敬玄不敢帶主力跟上,就這麼把劉審禮的部隊給賣了。
他見劉審禮戰死,就想要退軍,結果被另一支吐蕃軍擋在了承風嶺,進退不得。
就在這危急時刻,唐將黑齒常之率領敢死之士500人,夜襲吐蕃軍營,蕃將跋地設奪路而逃。
到此李敬玄才率領主力部隊撤退到鄯州。
在其他戰場,唐將李謹行和契苾明都擊敗了一部分吐蕃軍,為唐朝挽回了一些顏面。
可是安西四鎮又落入吐蕃手中。
唐高宗震怒,但是鑒於李敬玄是自己當太子時的侍讀,感情不錯,隻把他貶為衡州刺史。
隨後皇帝派婁師德出使吐蕃,和欽陵的弟弟贊婆達成了和議。
上圖_ 裴行儉《619年-682年6月9日》,字守約,絳州聞喜縣《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欽陵兩次大敗唐軍,向唐朝證明了自己不是好惹的。
679年,唐高宗得知吐蕃新贊普即位,認為可以趁其國中不穩,再次攻打。
裴行儉進諫到:『現在吐蕃是欽陵主政,朝堂和睦,上下一心,這樣的情況下還沒辦法圖之』唐朝最能打的名將都認為欽陵不好對付,現在隻適合防守,不適合出擊。
欽陵自己也說到:『唐朝把四周的蠻戎夷狄都兼並了,即使是在海外地邊的,也沒有不被消滅的。
吐蕃之所以能夠獨立,是因為我和贊婆兄弟齊心,才讓國家得以保全』
上圖_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而到了武則天當政後,大搞清洗運動,將黑齒常之、程務挺等高宗時期成長起來的名將牽連殺戮,造成了武將斷層,唐軍一時找不到能與欽陵匹敵的將領。
而此時後突厥和契丹成為唐朝北境的大患,武則天更不願多線開戰,因此唐朝便與吐蕃便展開了和談。
隻可惜後來論欽陵功高震主,被吐蕃新贊普與大臣論巖合謀殺害,『唐軍克星』從此不復存在。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舊唐書》《新唐書》
[2]楊銘 《唐代吐蕃與西域諸族關系研究》
[3]薛宗正 《噶爾家族專國與吐蕃的北部領土擴張——兼論唐、蕃間的河源、西域爭奪》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