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的上半葉和中葉,亞洲大陸上同時崛起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唐朝、吐蕃和阿拉伯帝國。
而在東亞,最耀眼的毫無疑問是大唐帝國。
它在上升期的擴張勢頭過於迅猛,拿下了此前中原王朝從未拿下的漠北高原,兵鋒直指中亞咸海,所向披靡。
而在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唐朝與吐蕃的戰爭也逐漸增多,規模日益擴大。
吐蕃卻有一『猛將』,多次擊敗唐軍,讓唐高宗和後來的武則天都忌憚幾分,但不料最後因功高震主,落得淒涼結局。
此人便是『噶爾•欽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論欽陵。
就是這麼一位連唐高宗和武則天都奈何不了的『猛將』,卻慘死在自己人手中,這到底是怎回事呢?
上圖_ 唐征高句麗百濟之戰
兩敗唐軍
唐軍精銳征討高句麗之時,吐蕃大軍先是吞並吐谷渾地區,隨後開始向西域進軍。
公元670年四月,吐蕃聯合於闐攻陷安西四鎮,切斷了絲綢之路,這是公然的向唐朝挑釁。
於是唐高宗派名將薛仁貴率領10萬唐軍,目標直搗吐蕃都城,不料唐軍卻被吐蕃軍打得大敗而歸。
678年,唐高宗再派李敬玄、劉審禮率領18萬唐軍征討吐蕃,同樣被吐蕃軍擊敗。
而率領吐蕃軍兩次大敗唐軍的,正是吐蕃大論《相當於宰相》論欽陵,他用實力向唐朝證明,吐蕃並非軟柿子。
在隨後的幾年,欽陵讓贊婆不斷攻打唐朝西部州郡,幸好有唐朝名將黑齒常之鎮守河源之地,屢次擊退吐蕃入侵。
上圖_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功高震主,落得淒涼結局
而在武則天當政後,面對李唐勢力的反對,一方面搞大清洗,將黑齒常之、程務挺等高宗時期成長起來的名將牽連殺戮,另一方面又想樹立自己的軍功,派軍隊想要奪回安西四鎮。
結果因大清洗造成軍隊人才斷層,軍隊多次被欽陵打敗。
一時間,欽陵成了唐朝-武周上下都忌憚的存在。
685年,欽陵即任吐蕃大論,正式成為吐蕃宰相。
他整頓內政,在大藏立紅冊制,制定約如之農田賦稅,清理土地賦稅並統計絕戶數字,征集兵丁。
為了實現他攻略河西隴右的擴張目標,他算是在不斷壓榨吐蕃的戰爭潛力。
而692年,武則天派王孝傑收復安西四鎮的行為,更是讓他惱火,讓他又開始策劃下一輪的對外戰爭。
上圖_ 王孝傑《?
-公元697年》,京兆新豐《今陜西臨潼東北》人,唐朝名將
欽陵因其卓越的戰功,已經成為了吐蕃的實權領袖,新任贊普赤都松贊反而成了擺設。
噶爾氏家族執掌各地兵權,也讓赤都松贊感到如芒在背。
他不甘心變成欽陵和噶爾家族的傀儡,準備采取措施鏟除噶爾家族。
695年,赤都松贊以欽陵弟弟勃論贊刃在西域戰敗為罪名,下令誅殺了他,這是贊普對噶爾家族下手的開始。
而欽陵長於軍略而短於政鬥,心裡就想著為吐蕃開疆拓土,而忽略了內部的政治威脅。
696年,論欽陵和弟弟贊婆在素羅汗山《今洮州附近》擊敗王孝傑率領的唐軍,並趁勢進軍涼州。
正在這危急時刻,不願見欽陵兄弟再立戰功的赤都松贊下令召回了他們,並與唐朝講和。
上圖_ 後突厥汗國
此時後突厥和契丹成為唐朝北境的大患,武則天不願多線開戰,同意和談。
欽陵也看到了這一點,在合議當中獅子大開口,提出要索取安西四鎮和西域的十姓突厥之地。
唐朝談判使者郭元振的情報工作做得很好,得知吐蕃現在內部矛盾重重,贊普忌憚欽陵家族的勢力,而兵力也早就被頻繁的戰爭拖垮得差不多了,上下都不想再打仗。
於是他施展離間計,一邊竭力向吐蕃其他貴族大臣示好,將戰爭的鍋都推到欽陵頭上,一邊故意拖延談判進程,使事情不了了之。
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的。
699年,赤都松贊與大臣論巖合謀,托以狩獵之名前往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逮捕並誅殺了欽陵的黨羽二千餘人。
欽陵得知後想要起兵抵抗,可手下人全都是贊普的死忠,不願意和贊普作對。
欽陵見眾叛親離,悲憤自殺。
贊婆害怕被殺,帶著手下部落歸降武周,被封為安德王。
欽陵的兒子論弓仁也率自己麾下的吐谷渾部族七千餘帳,歸降武周,被封酒泉郡公。
上圖_ 吐蕃時期的宮廷舞蹈
縱觀欽陵的一生,他類似於吐蕃的韓信,在面對巔峰期的唐朝時屢戰屢勝,從未吃過大虧,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而他也和韓信一樣,政治鬥爭眼光和能力都不足,在手握大權的情況下,要麼就應該謹小慎微以防君主猜忌,要麼就直接如曹操故事架空君主。
結果他什麼都沒幹,輕輕松松就被年輕的新贊普拿捏整倒了,讓唐朝少了一個大敵,真是可惜可嘆。
作者:鐵騎如風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舊唐書》《新唐書》
[2]楊銘 《唐代吐蕃與西域諸族關系研究》
[3]薛宗正 《噶爾家族專國與吐蕃的北部領土擴張——兼論唐、蕃間的河源、西域爭奪》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