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總督權力如此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那麼容易犯上作亂呢?
『帝制』在中國發展了兩千年,各朝各代都要防范文臣武將造反那些事,到了清朝,改補的漏洞,都補上了。
另外,滿清奴化教育做的也不錯,所以,滿清督撫造反的就沒有。
唐朝節度使,那是軍權、政務、財政一把抓《就是要人有人、要權有權、要錢還有錢》。
說白了,唐朝的節度使就是地方上實實在在的『一把手』、『土皇帝』。
節度使們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中央的威信,和節度使自身的忠誠度。
到唐玄宗後期,朝廷被李林甫、楊國忠弄的烏煙瘴氣,這個時候節度使假如有了跟朝廷抗衡的軍事力量,造反也就是看心情的事,於是有了安祿山造反。
『安史之亂』的時候,人心還沒散,別的節度使還聽話。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中央的威信跌到谷底,更多的節度使幹脆明火執仗做起土皇帝,幹脆『父傳子、子傳孫』搞起了世襲。
唐朝朝廷都不敢隨便討伐不聽話的節度使了——打一個,可能招起一群造反的節度使《『唇亡齒寒』道理大家都懂》。
清朝的總督就沒那麼大權力了,總督名義上是中央派出『節制各省軍政』,實際上,節制不了。
因為各省名義上的一把手,政務、財政是『巡撫』,軍隊是『提督』或『將軍』。
巡撫雖然品級上比總督低半級,但是巡撫卻不是總督的下屬,政務和財政,總督要跟巡撫扯皮。
提督和將軍品級有時候比總督還要高半級,提督和將軍更不是總督的下級。
要節制軍隊,總督還得跟提督或將軍扯皮。
平時,總督就是帶著『節制』的名義,幹著『扯皮』的活計,根本做不到『自己拍板』,遇到強勢的巡撫,甚至能把總督整的服服帖帖。
遇到戰時,朝廷會特意強調一下『某某總督節制某幾省軍政』,讓各省提督、巡撫聽從總督統一調度。
但是,這也要看總督做什麼,遇到不合理的,巡撫、提督完全就不聽話,甚至一紙奏章就會告總督的黑狀。
這樣的總督有什麼資本造反呢?
地方大員同時擺上總督和巡撫,這一招是在很妙——國人自古喜歡內鬥,『一山不存二虎』,總督和巡撫都想說了算,往往都要鬥得不亦樂乎。
曾國藩夠牛叉了吧,自己帶隊伍帶出龐大數量的湘軍。
1860年代,幹著兩江總督,同時『節制東南五省軍政』。
就這樣的曾國藩,從來沒能壓得住江西巡撫。
先是有一個陳啟邁跟曾國藩鬥了三年,好容易還了一個湘軍出來的沈葆楨做了江西巡撫,照樣不聽招呼。
本來江西漕折、厘金說好給湘軍做軍餉,這是朝廷都定下來的事情。
沈葆楨為了江西本身的利益,就硬生生給扣了下來,氣得曾國藩幹瞪眼,隻能找朝廷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