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退休,大家首先最為熟知的就是如今的退休年齡。
根據《公務員法》第九十一條規定,公務員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者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應當退休。
目前中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性60周歲,女性55周歲。
男子和女子到了這個年齡之後,就可以辦理退休手續,拿到退休證,可以享受中國的退休待遇。
中國的養老金平均水平為每個月2300多元,從平均水平上看,退休養老金還是不低的,每個月能拿到兩千多,退休後算是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也得益於中國如今的發展和富強。
那麼『退休』這個詞,也並不是隻有現代才有,其實在古代也早有『退休』一說。
不過在最之前不叫退休,叫『致仕』,也有的稱為『致事』、『致政』、『乞骸骨』,但一般多稱呼『致仕』。
意思是指辭官歸鄉,和如今的退休如出一轍。
從字面意思上看,很好理解,『致仕』,仕指的是仕途,為官之路的意思,本義就是做官。
所以古代的『退休』,也就是『致仕』,隻針對官員,不涉及其他平民百姓,和如今的退休還是有所差異。
當然,現代的退休,也是逐漸從古代封建社會數千年的文化歷史演變而來。
古代有關退休的最早記載
上文我們說到過,在古代最早的時候並不叫『退休』,而稱之為『致仕』。
致仕,就是將官位和俸祿還給君王的意思。
《公羊傳·宣公元年》裡就有所記載:『退而致仕』
《白虎通義·致仕》中也有記載:『致仕者,致其事於君』
最早起源於周代,《禮記·曲禮上》有明確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意思是說,大夫《古代官職》70歲才可以辭官歸鄉。
春秋時期,又出現一種新的稱呼:『乞骸骨』。
最早見於《晏子春秋.外篇.重而異者》:『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
不過在西漢末年時,才逐漸形成一種制度,這個時候很明顯地分為官員等級。
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方可才有『退休金』,就是拿到原先俸祿的三分之一,那以下的官員則不能享受這個待遇。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有所記載:『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參分故祿,以一與之,終其身』
那什麼時候才有了『退休』一詞的出現呢?
『退休』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時期,唐代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韓愈的《復志賦序》裡,就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這麼一句。
那既然『退休』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時期,那今天一更就和大家說一下唐朝時期的官員『退休』。
唐朝官員退休的情況
唐朝官員退休一般大概三種情況:
1、唐令規定,年滿70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退休情況,唐朝時期的『法定退休年齡』和周代並無差異,都是70歲。
而且對官吏致仕《退休》制度把控非常嚴格,哪怕你還沒到年齡,但你長得像到了退休年齡,也要致仕。
那麼為何一定要規定在70歲呢?
因為人到了70歲,基本身體衰老,器官衰竭,不管是行動能力,還是表述能力,再或者視力、聽力等,都有所退化。
已經不便在官場行走,處理政事。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條》裡有所記載:『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退休》。
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那麼相比前代而言,唐朝在致仕制度上有諸多改進,並且也比較人性化。
雖然規定年滿70要退休,但如果身體健康,不受影響的話,也依然可以管理政事,比如狄仁傑,郭子儀等重臣,雖然年滿70,但依舊在任,為國效力。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條》裡就有記載:職事官『年七十已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2、身體不適,傷病在身
唐朝官員如果因身體不適,染上疾病或因傷病等原因,可以申請提前退休。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建功立業的武將居多,因為常見征戰奔波,難免會有傷痛在身,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得到皇上的允許。
如唐朝的開國元勛李靖,曾跟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西戰,屢建奇功,落得一身傷病,尤其是足疾。
貞觀八年,在擔任宰相滿四年的時候,李靖以足疾辭任,而且言辭懇切。
最終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恩準了,還特下詔書褒獎,進行賞賜,特許他依舊可以處理政事。
為此,唐太宗還曾賞賜給他一根靈壽木手杖,幫助他腿腳不方便時使用。
《舊唐書》裡就有詳細記載:『八年,詔為畿內道大使,伺察風俗。
尋以足疾上表乞骸骨,言甚懇至…太宗乃下優詔,加授特進,聽在第攝養。
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祿賜、國官府佐,並依舊給,患若小瘳,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九年正月,賜靖靈壽杖,助足疾也』
3、功成名就,明哲保身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漢朝時,就有很多的開國功臣都被屠戮殆盡,諸如韓信、彭越、英佈等人,也讓後世懂得建國後明哲保身的道理。
如唐朝的尉遲敬德,就是很好的典型,他是唐朝開國將領,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又參與玄武門之變,射殺齊王李元吉,最終封為上柱國、鄂國公。
但這也讓他居功自傲,自負其功,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宰相不和。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此甚為不滿,多次指責,最終才有所收斂。
後來唐太宗和他說,有人說你謀反,這是為什麼呢?
尉遲敬德脫下衣服,給唐太宗看,展示身上的傷疤,這事才最終不了了之。
但在貞觀十七年,尉遲敬德上表請求回家養老。
此時的他才不到唐朝規定的『退休年齡』,隻有59歲。
最終朝廷同意,授予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之位。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裡記載:『十七年,抗表乞骸骨,授開府儀同三司,令朝朔望』
尉遲敬德此舉無疑是明哲保身的舉動,他明白,這一生已經功成名就,與其受到猜忌,還不如此時告老回鄉,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綜合而言,唐代官員選擇退休,無非是這三種情況,但主要還是以前面兩種為主。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在《旅夜書懷》裡就寫有這麼一句『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其中的『老』和『病』,正是唐朝官員致仕的主要原因。
唐朝如何辦理退休手續
《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條》裡有詳細記載:『年七十已上應致仕,五品以上表聞,六品以下尚書省聞』。
大概意思就是說,年滿七十,應該要退休,五品以上的官員,要上書申請,就是類似現在的書面申請一樣,最終由皇帝親自直接處理。
六品以下的官員退休,則由所屬機構尚書省簽發處理。
尚書省事無不總,是唐朝時期的最高行政機構,國家政事總樞紐。
也就是說,唐朝官員致仕,則還要分品級的不同分別由皇帝和尚書省處理。
唐朝官員退休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很多人或許都關心,那唐朝官員『退休』後,有沒有什麼『退休金』或者其他的福利待遇呢?
現代來說,如果到了符合退休的年齡,那每個月都會領到退休金,用作防老。
而作為古代封建社會的唐朝,防老還是靠養兒,不然養兒防老這個詞是怎麼流傳至今的?
哪怕是官員,也是如此。
不過,唐朝對於官員退休,也有自己的一套安置政策。
特別是那些有建功立業,尤其是開國功臣來說,退休後,得到的待遇是十分豐厚的。
就拿上文的唐朝開國功臣李靖來說,他因足疾提出辭任,最終唐太宗李世民特地下詔,對他首先褒獎一番,勒令在家休養,然後『封爵如故,祿賜、吏卒並依舊給』,再『賜物千段、尚乘馬兩匹』,最後還親賜靈壽木手杖。
若足疾有所好轉,可每三兩日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
可見對其器重,這在《舊唐書》裡都有詳細記載。
也就是說,像李靖這樣的開國功臣,若『退休』,不僅享受全俸祿,參與政事處理,還依舊可以進行朝拜。
但也不是所有的退休官員都享有上朝參拜的權利,不過隻針對三品以上的退休官員。
『開元五年十月赦:致仕官三品以上並聽朝朔望』。
那不是開國功臣,是什麼待遇呢?
『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給俸』。
唐朝規定: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可得全祿;五品以上官員退休,可得半祿;六品以下的官員退休,則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意思說,對國家有特別貢獻的,功績很大的退休臣子。
如房玄齡啊等人,經過皇帝特批,給予原官位的全部俸祿,作為『養老金』。
五品以上的官員,隻可得原先俸祿的一半;五品以下的官員,則賜良田。
因為按照唐朝當時時的均田制規定,從一品到九品的所有官吏,都要授予永業田一百頃到二百頃,永業田『皆傳子孫,不在收授之限』。
這樣五品以下的退休官員,雖然沒有『養老金』,但仍可以獲得一部分田地帶來的收入,來保障其生活。
除了這些待遇之外,還針對所有的唐朝致仕官員,在法律上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就是仍享有議、請、減贖及蔭親屬的法律特權。
《唐律疏議·卷二·以理去官條》記載:『諸以理去官見與任同。
議曰:謂不因犯罪而解者,若致仕、得替、省員、廢州縣之類,應入議、請、減、贖及蔭親屬者,亦與見任同』。
也就是說,在唐朝為官,不管你是什麼品級,只要到了退休的年紀,最低起碼能保障其生活,不會餓肚子,多少還有點財政收入。
古代官員退休制度,從漢起,作為古代封建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唐朝時期,已基本確立,而且其政策規定,相對漢代來說,要完善的多。
尤其是在經濟、文化等相對繁榮的唐朝,對於保證官員的正常更替和前後銜接,有著積極地作用,也有利於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封建統治。
但作為古代封建社會的唐朝,所有的官僚制度,都是在為古代封建王權專制服務,它並沒有讓官員退休制度得到完整、徹底地實施。
我們可以通過上文中的三種退休情況可得知,唐朝官員的退休,一般都是由自己提出申請實現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唐朝官員的新舊更替速度。
它主要針對的是官員退休,對官民關系的負面影響,則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
如今的退休政策,也是根據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演變而來,它已經惠及到了社會各階層人士,這也與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富強是離不開的!
參考資料:《漢書.卷十二.平帝紀》《唐六典.卷二.致仕官條》《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唐律疏議·卷二·以理去官條》《中國古代退休制度》等。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