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再拒諫,魏徵也不行:平定高昌,並納版圖,彰顯遠見卓識。《網路歷史》

高昌國是當時西域的一個國家,遺址在現今的新疆吐魯番地區。

唐朝時,高昌國轄有二十一城,都城在高昌。

一、文明發達的高昌國,稱臣於西突厥。

與西北諸民族相比,高昌國是一個已經邁進文明入口的國家,擁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和一些自然科學知識;在行政制度上模仿中原王朝的官制,設立了相應的職位。

高昌國處於古代中西交流的大動脈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所以,高昌國較早地接受了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並在長期的交流中保持著較高的發展速度,這使高昌國成為了中國古代新疆地區的文明之國。

高昌國遺址《圖景》

隋煬帝時,高昌與內地的關系密切,到了唐高祖武德二年,高昌王麴伯雅還曾派遣使者向唐王朝進貢。

麴伯雅在位時期,高昌一直處於中國的附屬地位。

武德六年,麴伯雅去世,其子麴文泰成為高昌王。

吐谷渾和西突厥相繼崛起後,處於強國之間的、勢小力微的高昌國,不得不為生存做打算,開始稱臣於西突厥。

稱臣於西突厥的麯文泰《劇照》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與西域的聯系,便因西域政治形勢的變化而受阻。

二、先禮後兵,李世民不聽勸諫,平定高昌。

麴文泰稱臣於西突厥後,經常與西突厥聯手阻止西域各國與唐朝的交往,並且拘留由突厥逃往高昌的漢人。

為此,唐太宗李世民曾修國書給高昌,請麴文泰放還漢人。

麴文泰不但將漢人隱匿起來,欺騙唐朝,而且與西突厥聯合攻掠焉耆等唐朝附屬國。

李世民非常不滿高昌國的行為《劇照》

貞觀十二年,李世民派遣李道裕出使高昌,指責麴文泰的諸多不友好活動。

而且曾面責高昌使者:

高昌數年以來,並無朝貢之物,無藩臣禮儀,……將有何為。

……不但對人無禮,而且挑撥鄰國與天朝的關系,為惡如此,若一味縱容,何以服天下』

麯文泰並未因李世民的一再警告而有所收斂,仍倚仗西突厥的勢力,自行其是,欺壓西域的一些弱小國家。

貞觀十三年十一月,李世民再次修書致麯文泰,向其闡明相關利害,望其幡然悔悟;同時,李世民讓麯文泰入朝相見。

但是,麯文泰自恃有西突厥為後盾,根本不予理會。

在盡力『禮遇』高昌國,卻不能令其『服從』的情況下,李世民於貞觀十三年十二月,派遣交河行軍大總管、禮部尚書侯君集和副總管蕭左屯衛大將軍薛萬徹等率兵討伐高昌。

交河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劇照》

李世民決定發兵之時,朝中的公卿大臣向李世民進諫道:向萬裡之外用兵,中途有著數千裡的沙漠,恐難成功。

就算成功了,高昌處於絕地,鞭長莫及,恐怕也難以駐守。

但李世民有著更長遠的打算,對大臣們的建議不以為然,仍決意發兵。

當唐軍經過艱難的行軍,出現在高昌國境時,麯文泰雄心盡失,憂懼不知所措,不久就病死了。

隨之,麯文泰的兒子麯智盛繼承了王位。

隨著高昌國守軍的節節敗退,唐軍很快逼臨高昌城下。

兵臨城下的大唐軍隊《劇照》

新任國王麯智勝隻好無奈地致書侯君集:得罪了天子的是先王。

上天已加罰於先王了。

我剛剛承襲王位,還沒來得及改正先王的錯誤,還請尚書體諒。

侯君集回書道:

『若王能悔改,當束手至軍門請罪』

但是,麯智聖怕唐朝降罪於他,起先不願意出降。

後在既無法得到西突厥的援助,又走投無路之時,麯智勝隻得開門出降。

唐軍在征服高昌的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什麼頑強的抵抗。

高昌國的貧苦民眾對唐軍抱著歡迎的態度,從而有力地助推了唐軍的勝利。

三、立足長遠,李世民拒絕諫言,並納高昌。

平定高昌以後,李世民意欲將高昌國納為大唐的州縣。

魏征勸諫道:陛下剛繼位時,麯文泰夫婦首先前來覲見朝拜,禮數甚是周全,隻是後來才變得驕狂無禮起來,所以,陛下才興兵懲罰高昌國。

我認為,高昌國的罪過僅限於麯文泰一人即可。

魏徵勸諫李世民《劇照》

還說:現在,陛下若貪其土地,把高昌國劃為大唐的州縣,那將勞軍傷民,耗損財力,得不償失。

大唐不會從高昌得到什麼好處的,隻能是散掉有用的事,去做無用的事。

然而,李世民堅持了自己的主張,沒有采納魏征的建議,於貞觀十四年九月,將高昌之地編制為大唐的西州。

後又於交河設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守。

魏征的建議,目的是節省國家的人力物力。

李世民的做法,目的是進取西域,打通中西交流之路。

結語:

高昌國地處要津,是天山的門戶、西域的咽喉。

因此,李世民要想將『絲綢之路』更切實地掌控在自己手中,要想打通挺進西突厥的路線,統一西域,那麼,征服高昌國就勢在必行。

李世民《圖像》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李世民將高昌國納入大唐版圖,設立安西都護府,不僅擴大了大唐的疆域,開辟了進擊西突厥的通道,也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彰顯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主要參考文獻:《新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鑒》、《貞觀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