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隱飛橋隔野煙 唐朝張旭最有名的兩首絕句,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網路歷史》

前言

前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欣賞《唐詩三百首》中張旭的《桃花溪》一詩?

這首詩在《唐詩三百首》中占得一席,因此廣為人知。

詩歌本身的含義,其實並不難理解。

不過,這首詩卻並不一定是草聖張旭的作品。

一、張旭其人

張旭《685年?

—759年?

》,字伯高,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在杜甫的《酒中八仙歌》中曾經寫到: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是書法史上著名的草聖,特別愛喝酒,喜歡喝醉了寫字,因此被人稱作張顛。

據《新唐書》記載,在唐文宗時,皇帝下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文宗時,詔以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

張旭又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桃花溪》是其最有名的兩首詩之一。

張旭不僅僅這首桃花溪存疑,他另一首《山行留客》也令人質疑,有可能是宋朝人的作品。

二、張旭最有名的兩首絕句存疑

清朝吳喬的《圍爐詩話》中說:

今人以‘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為張旭自畫所作,不知是君謨也』

君謨,是北宋詩人蔡襄的字,即北宋書法四大家『蘇黃米蔡』中的『蔡』。

在蔡襄的《端明集》中,張旭這首《桃花溪》叫做《度南澗》: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的《山行留客》,在蔡襄詩集中叫做《入天竺山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過,入雲深處亦沾衣。

可以看出來,蔡襄和張旭的這兩首一字不差。

清朝欽定四庫全書中的《禦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宋詩卷六十五》裡,這兩首詩歸為蔡襄。

三、《桃花溪》、《山行留客》寫哪裡的景色?

蔡襄詩名為《度南澗》,南澗寺在福建省福州烏石山東,蔡襄是福建人,又曾經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

他的這首詩是不是寫在福州呢? 不得而知。

假如這首詩是張旭作品,又是寫的哪裡呢?

很多人認為是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的桃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據說陶淵明筆下的這個地方在湖南常德桃源縣。

一個湖南、一個福建,一個盛唐,一個北宋。

而《山行留客》不太清楚寫在何時何地,蔡襄這首詩叫做《入天竺山留客》,在福建廈門有天竺山,在杭州也有天竺山,白居易《答客問杭州》詩雲: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號錢塘寫緑油』

山上有上、中、下三個天竺寺,清朝時,乾隆給這三個寺廟改了名字,即今天著名的『法喜寺』、『法凈寺』、『法鏡寺』。

四、詩歌簡析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溪》《度南澗》

野煙,山野或村野的雲煙。

石磯:是指突出江邊的巖石或小石山。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桃花溪》《度南澗》

詩人在江邊望見遠遠的雲煙中,有一個橫跨清溪的橋,於是問江邊漁船上的人,我看見這桃花隨著流水而下,請問那個傳說中的洞口在哪裡呢?

可見詩人在山下的江邊,清溪從山上流下,中間流過飛橋,由遠而近流到詩人眼前。

流水中的桃花,引起詩人的疑問,這桃花長在何處呢,是不是山中真的有一個桃源洞呢?

詩人說話,未必當真。

這裡的清溪洞口,也許是武陵人傳說的桃源洞這個地點,也許隻是一種比喻而已。

詩人筆下的任何洞口都可以比作桃源洞。

《桃花溪》最大的特點是:詩中有畫。

作者用寫景的方式,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美麗的畫面。

有遠景:飛橋野煙,有近景石磯、漁船、流水桃花。

末句以提問結束,引起讀者美妙的遐想 ,空氣中仿佛帶有淡淡的悵惘,含蓄而悠遠。

假如這首詩是蔡襄所寫,即使遠在福州,也可以這樣寫。

另一首詩,可以注意作者如何表達』留『這個字。

山光物態弄春輝,莫為輕陰便擬歸。

《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春光正好,莫要因為一點雨意就要出山歸去。

寫出了留客之意。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山行留客》《入天竺山留客》

後兩句,寫出了留客的原因,為什麼不要太在意』輕陰『呢?因為在山中,就算是不下雨的晴朗天氣,雲煙起處,也會沾濕了衣服。

作者詩中寫留並不是強』留『,而是婉轉地通過寫景來表達』留客『之意。

結束語

這兩首詩很有意思,在《全宋詩》中有,在《全唐詩》中也有。

明朝另一位才子楊慎說是張旭的詩:

餘又見崔鴻臚所藏有旭書石刻三詩,其一《桃花磯》雲:『隱隱飛橋隔野煙…….』其二《山行留客》雲:『山光物態弄春暉………..』其三《春遊值雨》雲:『欲尋軒檻列清樽,江上煙雲向晚昏。

須倩東風吹散雨,明朝卻待入華園』字畫奇怪,擺雲捩風,而詩亦清逸可愛。

宋人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選》裡,這兩首詩被認為是張旭的作品。

古人傳抄、刊刻時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搞不清作者的案例挺多。

@老街味道李白說杜甫太瘦生、作詩苦,南宋人說他譏嘲杜甫,有道理嗎?

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到底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