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絕句前言
觀塘絕句系列是老街味道寫的一組絕句,2017年3月12日至10月13日期間一共作了是168首。
當時閱讀唐詩鑒賞辭典時為了加深印象,所以決定每一位詩人參照其代表作寫一首詩,寫這些詩的原因第一是為了練筆,第二算是小小的閱讀筆記吧。
除了個別幾首以外,都是以用韻或者步韻的方式寫成。
因為自己要寫詩所以不得不更仔細地閱讀和理解原作,並對作者進一步加深了解,所以寫的目的其實也是督促自己的學習。
原計劃是寫完絕句後,再寫觀宋填詞系列,然後回到唐詩再寫七律系列。
但因為我本來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人,如今又要每天更自媒體影響了進度,觀宋填詞隻寫了40幾篇。
不過寫了這麼多詩,好多讀過的詩詞還是回頭就忘,包括自己的作品第二天也記不住了。
所以現在想一想,方舟子用來說明韓寒代寫的證據好像很多都站不住腳。
今天陸續將這些詩編輯發在這裡,根據篇幅2千字的標準每篇發幾首不定。
內容首先是原作者的簡介,還有其重要代表作的名稱及其警句,另外是我自己的詩作。
在有些自媒體上發表原創詩文,會影響到評分和權重,似乎是因為篇幅太小的原因。
比如昨天試著發了一篇《九張機》,這已經是最長的詞牌了,百家竟然沒有審核通過原創,這是我獲得原創權益以後的第一次。
想想也挺有意思,無論我們發什麼文章,其實都是引用前人的觀點,哪裡算得上真正的原創。
詩詞這種純文學作品才是真正的原創,結果卻不被認可。
今天這一篇字數會多一些,如果被認可為原創,會持續在這裡發完這168首。
觀唐絕句01 虞世南及其詠蟬詩
唐詩鑒賞辭典絕句篇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是書法大家虞世南(558年-638年》,他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個時期。
作為官宦世家子弟,虞世南在陳朝(557年-588年)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
年少時虞世南與兄長虞世基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時人喻為二陸。
二陸指的是西晉時的陸機、陸雲兄弟,被拿來當做二陸的話是文人最高的評價之一了。
蘇軾《沁園春》中有句自詡為二陸: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虞世南還曾在文學上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書法上拜智永為師。
徐陵不是一般人物,是著名的宮體詩人,曾經與庾信並稱”徐庾”。
庾信北上以後詩風大變,就不是徐陵可比了。
智永和尚作為王羲之的七世孫,更是書法界的一代宗師。
因此虞世南不僅是官二代,還是書法家和文學家。
虞世南雖然師從宮體詩人的徐陵,但是入唐以後,他對於唐太宗李世民卻直言不諱勸誡其不要寫宮體艷詩: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也奉詔。
虞世南本人的詩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雖有陳、隋舊習,但是也有《出塞》、《從軍》、《飲馬》等作品『聲氣稍雄』,被稱為『唐音之始也』。
虞世南最有名的詩就是《詠蟬》了,清代沈德潛稱此詩『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虞世南《詠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古體絕句,以棲高飲露的蟬比喻高潔傲世的人格之美,點睛之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僅僅是標榜自己品行的高潔 ,更有一種自信和對自己的肯定。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過『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太史公司馬遷也曾經《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引用了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蟬一般用來象征廉潔、清高、悲哀的品格。
《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其他人的《詠蟬》詩
蟬因為它的在南北朝時期有名的詠蟬詩還有:
1、《聽蟬鳴應詔詩》[南北朝] 沈約
輕生宅園籞。
復得棲嘉樹。
豈敢擅洪枝。
輕條遭所遇。
葉密形易揚。
風回響難住。
輕生宅園籞。
復得棲嘉樹。
豈敢擅洪枝。
輕條遭所遇。
葉密形易揚。
風回響難住。
2、《詠早蟬詩》[南北朝] 范雲
生隨春冰薄。
質與秋塵輕。
端綏挹霄液。
飛音承露清。
生隨春冰薄。
質與秋塵輕。
端綏挹霄液。
飛音承露清。
3、《賦得蟬》:褚雲
『避雀喬枝裡,飛空華殿曲。
天寒響屢嘶,日暮聲愈促。
繁吟如故盡,長韻還相續。
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避雀喬枝裡,飛空華殿曲。
天寒響屢嘶,日暮聲愈促。
繁吟如故盡,長韻還相續。
飲露非表清,輕身易知足』
看的詩作多了,會發現古人作詩,大多是繼承和發展,常見到後人的詩意、詩句借用或化用前人作品,但是自出新意便成好詩。
常見到後人的作品反而比前人要知名的多,比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比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比如『一生一代一雙人』。
相比南北朝時期的作品,唐朝詩人的幾首詠蟬詩就被更多人所熟識。
同是詠蟬,因個人際遇、環境、時代、地位的不同各有其特點,如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曾經評價過: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
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比興不同如此。
南宋滅亡以後,南宋遺民王沂孫的一首《齊天樂·蟬》是抒發的故國哀思,用的是齊王後怨王怒死,屍化為蟬,登庭樹悲鳴的典故。
當時元朝僧人楊璉真伽盜發宋帝六陵墓 。
於是當時一些文人,通過吟詠蓮、蟬、龍涎香等物,以表達家國淪亡之悲。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淒楚。
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
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淒楚。
漫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老街味道的《詠蟬》
老街自己也有一首步虞世南原韻詠蟬,用的是反諷之意。
不敢和古人比,如前所述,作為練筆而已。
鳳凰久不至,蟬唱滿高桐。
但知飽秋露,不解送春風。
鳳凰久不至,蟬唱滿高桐。
但知飽秋露,不解送春風。
早前還寫過一首七言的絕句《聽蟬》,這個正能量多一點:
十載深藏身與名,登高出殼響初成,林間側耳度君意,一唱蒼茫風雨聲。
十載深藏身與名,登高出殼響初成,林間側耳度君意,一唱蒼茫風雨聲。
@老街味道
李白杜甫李商隱們不夠格,入選唐宋八大家標準是什麼?
學習詩詞不僅僅是多讀書,還要知道讀什麼書 按照什麼順序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