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詩話裡看格律詩的拗體與救拗 唐朝稱為訐調 宋朝稱為拗句。《網路歷史》

前言上篇文章講的是格律詩的失黏,引用了唐朝人的詩話。

在唐朝元和後詩人王睿的《炙轂子詩格》裡,失黏被稱之為『背律體』,並列舉了幾個背律體的名篇。

格律起源於南朝齊梁永明體,成熟於唐朝,而且唐朝的科舉考試也采用了排律的詩體,自然有一定之規。

可惜的是古籍失散,關於格律的規則隻能看到一星半點的記錄,我們今天學習格律,多是以王力先生的歸納總結前人的作品理論為準。

今天說一說唐宋詩人關於拗體的說法,看看與王力先生的總結有何異同?

一、黃庭堅詩中的拗體與救拗

1、黃庭堅的拗體

唐宋詩話裡不止一本書都說過拗體與救拗的問題,可惜我記憶力不好,又懶得記筆記,好多書過目即忘。

但我還是在宋朝魏慶之的《詩人玉屑》裡,找到這樣一段記錄:

拗句 :魯直換字對句法,如 〔隻今滿坐且樽酒,後夜此堂空月明。

〕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

〕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

〕 〔秋千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

〕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書來應麥秋。

〕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欲其氣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

魯直,就是著名的江西派詩人黃庭堅,作詩崇尚杜甫,江西派是宋朝著名的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

祖,杜甫;三宗是黃庭堅、陳與義、陳師道。

《詩人玉屑》的作者魏慶之是南宋建安(今屬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詳。

在這本書裡專門講了『拗句』,並引用了5個例子。

這五個例子其實是兩種拗句,一種是可救可不救的半拗體,一種是必須救拗的拗體

2、半拗體與救拗:

  • 隻今-滿坐《且》樽酒,後夜此堂空月明。
  • 秋千-門巷《火》新改,桑柘田園春向分。
  •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書來應麥秋。

出句都是一種,中平-中仄《仄》平仄,這是中平-中仄平平仄的變格,第五個字應是平聲,但是寫作了仄聲:且、火、值,魏慶之也寫得很清楚』其法於當下平字處,以仄字易之『。

這種情況是可救可不救拗的,不過《詩人玉屑》裡的這三個例子都是救拗的,

這種半拗體的救拗需要對句救拗,對句本來是』中仄-平平中仄平『,救拗的方式是第五個字必須是平聲,中仄-平平《平》仄平:空、春、應。

3、 』大拗『必救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舉觴三百杯。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

這種拗體被稱作大拗,是必須救拗的拗體,句式是:中平-中仄仄仄仄。

現在的格律書中用來講述大拗,基本都采用了王力提供的那一句陸遊詩: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也是』中平-中仄仄仄仄『句式。

大拗的救拗與半拗體的救拗完全一樣,對句中仄-平平平仄平『,救拗的方式是第五個字必須是平聲:三、何、無。

二、杜甫的拗體與救拗

1、老杜的拗體

《詩人玉屑》裡的這段話結尾處說』前此未有人作此體,獨魯直變之。

『意思是有人認為這種拗體是黃庭堅發明的,前面沒有人用過。

但是魏慶之馬上引用了』苕溪漁隱『的一段話:誰說黃庭堅發明的,杜甫當年就有不少這樣的詩句了,這種拗體出自於杜甫:

苕溪漁隱曰:此體本出於老杜,如 〔寵光蕙葉與多碧,點註桃花舒小紅。

〕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甘猶自青。

〕 〔江外三峽且相接,鬥酒新詩終日疏。

〕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 〔沙上草閣柳新晴,城邊野池蓮欲紅。

〕似此體甚多,聊舉此數聯,非獨魯直變之也。

今俗謂之拗句者是也。

可見那句老話是有道理的:不可不讀書、不可盡信書。

苕溪漁隱名叫胡仔(1110~1170) ,字元任,是南宋著名文學家。

著有五十餘萬字的《苕溪漁隱叢話》,他比生活於宋理宗時代的魏慶之早了半個多世紀。

2、相同與不同處

苕溪漁隱舉例的老杜詩也是五句,但是與黃庭堅不盡相同,有四句和黃庭堅一樣是半拗體,救拗的方式完全一樣:

寵光-蕙葉與多碧,點註桃花舒小紅。

江外-三峽且相接,鬥酒新詩終日疏。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沙上-草閣柳新晴,城邊野池蓮欲紅。

還有一句不完全同於上面的半拗體:

一雙-白魚不受釣,三寸黃甘猶自青。

一雙-白魚不受釣,句式是 中平-仄平仄仄仄,最後五個字不是五連仄,而是第四個字是平聲,這種句式現在多認為是古體詩句式,不算是格律詩的拗體了,但是宋朝人認為這是格律詩的拗體句。

三、孤平的救拗

這裡邊還有一處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孤平的救拗,以上舉的例子中都有相同的對句救拗句式:中仄-平平仄仄平。

這種句式會產生一種孤平的拗句,就是第三個字的平,變成仄,中仄- 仄平仄仄平,叫做孤平。

孤平的救拗方式是,七言的第五個字《五言的第三個字》變成平聲:中仄-仄平平仄平。

這個句式恰恰是本文說的拗體的對句救拗方式,假如即救了對句拗體,又救了本句孤平,就叫做』對句雙救『。

這種形式的救拗在本文的來例句中有不少:

隻今-滿坐且樽酒,後夜 此堂空月明。

清談-落筆一萬字,白眼 舉觴三百杯。

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 適來何處蠅。

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沙上-草閣柳新晴,城邊野池蓮欲紅。

四、字音的變化與孤平和三仄尾

唐朝有些字的發音,到五代、宋朝已經有了變化,宋朝劉頒的《中山詩話》中有這樣一個記錄: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

」「請」作平聲,唐人語也。

今人不用廝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聲,陶谷雲「尖簷帽子卑凡廝」是也。

…………………二公詩自非語病

這一段 話很有意思,「請」在宋朝是仄,但是在唐朝竟然是平聲,所以』請錢不早朝『就不是犯孤平,當然』非語病『了。

平平仄仄仄,被叫做三仄尾,在唐朝不認為是語病,宋朝的格律詩中也很常見,例如陸遊《夜泊水村》第三句: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 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更有意思的是』廝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聲『,廝,變成了入聲,因此下面這一聯詩對仗工整,平仄無誤:

尖簷帽子卑凡廝,短靿靴兒末厥兵。

五、唐朝人稱拗體為訐調體

唐朝詩人王睿在《炙轂子詩格 》中有兩段話,把宋人說的拗句稱作『訐調體』

1、李端公詩:『卻到城中事事傷,惠休歸寂賈生亡。

誰人收得章句篋』『句』字亦合用平,今用側字,亦是訐調。

李端公是中唐詩人李郢,這首詩全篇是:

卻到城中事事傷,惠休還俗賈生亡。

誰人收得章句篋,獨我重經 苔蘚房。

一命未沾為逐客,萬緣初盡別空王。

蕭蕭竹塢殘陽在,葉覆閑階雪擁墻。

其中第三句:』誰人收得章句篋『,這是另一種大拗句式,是必須救拗的拗體詩,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應平用仄《仄,唐朝人稱作側》,這種拗句的救拗與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樣,對句第五個字《五言詩第三個字》必須平聲:苔。

另:得,是常見的入聲,常作詩應該記住。

這種句式最有名的詩是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2、李郢詩:『青蛇上竹一種色,黃蝶隔溪無限情』此『種』字合用平而用側,是訐調也。

這一聯詩就是後五個字五連仄句式,上面講過了,不在復述。

結語

王力先生對於格律詩的歸納雖然與古人略有一點不同,包括關於孤平的定義面較窄,但是王力的格律知識是目前最完備的學習資料。

以上講過的半拗體與大拗體在王力的書中都有詳細的闡釋。

目前能夠買到的各種格律知識的書籍幾乎都是王教授的理論翻版,我建議學習詩詞創作的書籍,王力的《詩詞格律》和《漢語詩律學》是必讀的基礎書,看懂了格律再談意境才是正途,否則妄談詩詞都是無根之木。

還有一句話要記住:不可不讀書、不可盡信書。

古人也好、學者也好,當然包括我自己,說的未必都對。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關於孤平王力啟功王士楨三人怎麼說?

相信嗎?

十分鐘讓您看懂格律詩怎麼救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