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舉考試中,作格律詩時,允許出現三仄尾和錦鯉翻波嗎?《網路歷史》

前幾天遇到這個問題:平平仄仄仄,律詩用的多嗎,是否出律?

前言

這個問題,其實以前專門寫過,平平仄仄仄,叫做三仄尾。

在唐詩中不但允許,而且很常見。

在初、盛、中、晚唐中,均有名家做過很多三仄尾的五律和七律。

特別是,嚴格的試貼詩中,也能見到三仄尾。

另外,在試貼詩中,我們還能見到另一個律句的變格錦鯉翻波:平平仄平仄。

三仄尾和錦鯉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兩種變格,在唐朝幾乎視同律句來使用。

一、三仄尾其實也不少 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唐朝乃至後來朝代的試貼詩,大多是五言的排律。

在唐朝最常見的就是這種五言六韻的排律。

在試貼詩中,大多數嚴格按照最基本的律句,但是也有一些三仄尾的現象。

在唐德宗貞元年間登進士第的徐牧,有《省試臨淵羨魚》一首:

清泚濯纓處,今來喜一臨。

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退省時頻改,謀身歲屢沉。

鬣成川上媚,網就水寧深。

赬尾臨波裡,朱須破浪潯。

此時倘不漏,江上免行吟。

這首詩的第二聯,就是標準的三仄尾對聯:

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平平仄仄仄,中仄仄平平。

曾經有人說,三仄尾也要救拗,救拗的方式是,下聯第一個字必須平聲。

是這樣嗎?

這首詩的下聯第一字是』空『,這個字恰恰是平仄兩用意義相同的字。

不好判斷。

我們再找一首三仄尾試貼詩來看看。

二、三仄尾要救拗嗎?

前庭一葉下 ,言念忽悲秋

唐朝敬括是盛唐時的詩人,他的《省試七月流火》也有三仄尾:

前庭一葉下,言念忽悲秋。

變節金初至,分寒火正流。

氣含涼夜早,光拂夏雲收。

助月微明散,沿河麗景浮。

禮標時令爽,詩興國風幽。

自此觀邦正,深知王業休。

首聯就用到了三仄尾:

前庭一葉下,言念忽悲秋。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下聯第一字是』言『,這是個平聲字。

似乎是個平聲救拗的例子。

但是,第一個字必須平聲救拗麼?

三、三仄尾不必一定救拗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李行敏,在德宗貞元十二年(796)中博學宏詞科。

他在《全唐詩》中,僅存一首《省試觀慶雲圖》:

縑素傳休祉,丹青狀慶雲。

非煙凝漠漠,似蓋乍紛紛。

尚駐從龍意,全舒捧日文。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裂素觀嘉瑞,披圖賀聖君。

寧同窺汗漫,方此睹氛氳。

第四聯用到的三仄尾: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影,是仄聲字,並沒有用平聲來救拗。

又如王維的五言律詩《登裴秀才迪小臺》: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雲山。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實上聯三仄尾,下聯不救拗,依舊是仄仄仄平平的詩句太多了。

老街不太清楚,是什麼人搞出個三仄尾必須救拗的說法來。

四、試貼詩中的 錦鯉翻波

著名詩人張籍有《省試行不由徑》一詩,詩中用到了平平仄平仄:

田裡有微徑,賢人不復行。

孰知求捷步,又恐異端成。

從易眾所欲,安邪患亦生。

誰能達天道,共此競前程。

子羽有遺跡,孔門傳舊聲。

今逢大君子,士節自光明。

其中第四聯,用到了錦鯉翻波:

誰能達天道,共此競前程。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唐詩人王炎也有詩《賦得行不由徑》,從題目和內容來看,似乎和張籍是同一次考試中的作品:

邪徑趨時捷,端心惡此名。

長衢貴高步,大路自規行。

且慮縈紆僻,將求坦蕩情。

詎同流俗好,方保立身貞。

遠跡如違險,修仁在履平。

始知夫子道,從此得堅誠。

其中的第二聯,也用到了錦鯉翻波:

長衢貴高步,大路自規行。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結束語

科舉考詩算是最為嚴格的詩家標準了,尚且允許三仄尾和錦鯉翻波的存在。

也難怪唐詩中這兩種句式使用那麼多。

而且三仄尾其實也不需要救拗,例如影向九霄分、大路自規行、共此競前程。

都是仄仄仄平平,第一個字都是仄聲。

@老街味道

夜未央,曲未央,古詩中未央一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