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都愛喝葡萄酒,你可能想不到。《網路歷史》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輝煌璀璨的朝代之一。

唐朝釀酒技術日臻成熟,名酒種類繁多,但初唐仍然擅長釀造傳統的糧食酒,如南方的清酒、北方的糧食酒。

但唐朝非常流行的酒非葡萄酒、三勒漿酒莫屬。

葡萄和葡萄酒均引進於西域地區。

葡萄原產於大宛,在西漢已傳入中原地區。

《史記》曰:『大宛以蒲萄為酒。

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漢使取其實來,於是„„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唐會要》曰:高祖賜群臣食於禦前,果有蒲萄。

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幹,求之不能得』可見到了唐朝,身為朝廷高官的陳叔達都視葡萄為稀有之物。

至於葡萄酒,也是在漢代引進,中原尚不能自己釀造,所以在經過漫漫黃沙由駝背上運來的葡萄酒異常珍貴。

史載東漢孟沱以一鬥葡萄酒遺張讓,得梁州刺史。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破高昌,收馬乳蒲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

太宗自損益造酒,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益。

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可知唐太宗不僅將馬奶葡萄引入長安皇家苑囿種植,而且將高昌的葡萄酒釀造技術引入中原,並親自釀造葡萄酒。

唐太宗釀造的葡萄酒非常成功,色澤鮮艷,味道鮮美,頒賜給群臣,此時京城的權貴才知道葡萄酒的味道。

在太宗種植馬奶葡萄、釀造葡萄酒成功之後,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下移至民間。

中唐以後,葡萄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均日益普遍。

唐朝中期以後,上到皇室貴族、達官貴人,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愛飲用葡萄酒,此時與葡萄和葡萄酒相關的詩文不斷湧現。

如楊貴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

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太真持頗梨《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此處盛放葡萄酒的玻璃杯亦是從西域引進,中國尚不能生產玻璃。

美人美器美酒從詩文中呼之欲出,畫面非常美麗。

再如李白《對酒》:『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底奈君何』這裡盛放葡萄酒的金叵羅亦是來自於西域的酒器。

葡萄種植的廣泛和葡萄酒釀造的普遍與唐代日益增強的國力密不可分。

漢代以來,葡萄雖然引入中原地區,但自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一直戰亂,中原地區被五胡十六國占領,廣大貧苦百姓食不果腹,不可能種植葡萄。

一直經過隋朝、唐朝初年經濟的恢復,中唐、盛唐之後,在經濟富庶的條件下,葡萄得到大規模的推廣種植,葡萄酒的釀造也推廣開來。

三勒漿酒,法出波斯。

三勒者,謂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

三勒之一的庵摩勒生長於中國南方地區,其作為一種解蠱毒之藥物,孫思邈的《千金翼方》卷第三記載:『菴摩勒味苦甘寒無毒,主風虛熱氣一名餘甘,生嶺南交廣愛等州』西晉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南方草木狀卷上』記:『庵摩勒樹葉細似合昏花,黃實似李青黃色,核圓作六七棱,食之先苦後甘,術士以變白須發有驗出九真』餘甘《海物異名記》:『庵摩勒果,圓瑩如珠,食之餘味始甘,能蠲蠱毒,山谷以其先苦後甘,名之曰’敢子’』至西域胡人來華之後,才將庵摩勒之花采摘用來釀酒,《本草綱目》第二十一卷草部:『陀得花志曰:味甘,溫,無毒。

主一切風血,浸酒服。

生西域,胡人將來,胡人采此花以釀酒,呼為三勒漿』

三勒之中的毗梨勒生長於西域及嶺南地區,最初同樣是作為藥材使用,『毗梨勒味苦寒無毒,功用與菴摩勒同,出西域及嶺南交愛等州,戎人謂之三果』

三勒中的訶梨樹,生長於廣州山村之中,南方人常用訶梨樹果子加上其他草藥,如甘草等煎水食用,據說有消食疏氣等作用。

叫訶子湯。

『廣之山村皆有訶梨樹,就中郭下法性寺佛殿前四五十株,子小而味不澀,皆是陸路。

廣州每歲進貢,隻彩茲寺者。

西廊僧院內老樹下有古井,樹根蘸水,水味不咸。

院僧至訶子熟時,普煎此湯,以延賓客。

用新訶子五顆,甘草一寸,並拍破,即汲樹下水煎之,色若新茶,味如綠乳,服之消食疏氣,諸湯難以比也。

佛殿東有禪祖慧能受戒壇,壇畔有半生菩提樹,禮祖師啜乳湯者,亦非俗客也。

近李夷庚自廣州來,能煎此味,士大夫爭投飲之』。

根據史料記載可知,在唐朝之前,三勒隻是作為一種藥用植物煎水服用。

至唐朝,來中國的波斯人帶來了三勒漿酒的釀造技術,波斯人將這三種植物和在一起釀成的三勒漿酒,既解暑祛瘟,又健脾消食,融合了藥用功效的三勒漿酒成為當時京城中的名酒,亦成為唐朝非常流行的酒的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