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都清楚,李世民之所以能奪取帝位並開創『貞觀之治』,兩位心腹謀臣房玄齡、杜如晦居功至偉。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竟然打算要自斷手足,殺死這兩位『智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切,還要從『玄武門之變』前的形勢說起。
眾所周知,在唐高祖李淵創建帝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次子李世民居功至偉,毫不誇張地講,若沒有他的南征北戰,帝國創建的難度將加大數倍,統一天下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
如果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那麼李世民理應被立為儲君,但在皇位傳承中奉行的『立嫡以長不以賢』制度下,這種可能性卻被無情抹煞。
唐朝的創建及統一過程中,李世民居功至偉
對此,李世民心有不甘,背地裡難免會有奪取儲位的打算和行動,而這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敵視。
隨著雙方的齟齬與摩擦日漸增多,此時的唐高祖除了居間調和外,似乎也沒有別的辦法,而這種『和稀泥』的方式,隻能更加激化雙方間的矛盾。
最終,兄弟二人圍繞儲君的爭奪,隻能通過你死我活的方式來解決。
李建成深知,若想除掉弟弟,首先需要拿掉他的兩個『智囊』-房玄齡、杜如晦,由此讓李世民陣腳大亂,然後方可一舉成功。
為此,李建成便在唐高祖面前百般讒毀房玄齡、杜如晦,並成功地說服後者將二人驅逐出秦王府,並不得私自拜謁李世民。
消息一出,秦王府上下大驚失色,但又無可奈何。
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勢若水火
隨著李建成的逼迫日甚一日,李世民在焦慮無計的情況下,便派大舅哥長孫無忌暗中去請房玄齡、杜如晦,讓他們幫助自己籌劃應對之策。
但房、杜二人考慮到自己現在的處境,深知外臣與親王私自來往乃是朝廷大忌,一旦被人發現並告發,恐有身死族滅之憂。
正是考慮至此,房玄齡、杜如晦便婉拒了李世民的邀請,並請長孫無忌代為解釋原因。
李世民對房玄齡、杜如晦望眼欲穿,最終卻得到二人不肯回府的消息,盡管有長孫無忌代為解釋原因,但依然是怒火中燒,誤以為房、杜跟自己離心離德,並準備改換門庭。
為此,李世民解下腰間的佩劍交給尉遲恭,命其火速趕往房、杜二人的住處,讓他們務必盡快趕來議事,若對方依然不肯聽命,便即刻將他們殺死,然後攜帶首級回來復命。
作為心腹謀士,房玄齡險些被李世民殺掉
尉遲恭領命後,火速趕往房玄齡、杜如晦的住處,對他們曉以利害關系,要求他們務必跟著自己回府議事。
房、杜二人很清楚李世民是個言出必行的狠角色,今天若不聽命,必然會立時被殺,所以思慮再三,隻能咬牙聽命。
很快,房玄齡、杜如晦打扮成道士的模樣,與尉遲恭分道進入秦王府,一場殺身大禍就此被化解。
時房玄齡、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復入。
太宗令長孫無忌密召之,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背我耶?
』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觀其無來心,可並斬其首持來也』…於是玄齡、如晦著道士服隨無忌入,敬德別道亦至。
見《舊唐書·卷六十八》。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奪得儲君之位
房玄齡、杜如晦重回秦王府後,即刻勸說李世民應盡快鏟除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並為他獻上相應的計策。
正是按照房、杜二人的謀劃,李世民向其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並意圖弒君奪位,唐高祖聽後大為驚愕,聲稱明日早朝鞫問。
緊接著,李世民又率親信埋伏在玄武門內,等到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謝罪之時,將二人射殺,此即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政變結束後,李世民不僅如願以償地當上太子,並且在不久後又迫使唐高祖退位,由此登基為帝,時在武德九年《626年》八月。
事後,李世民論功行賞,以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恭、侯君集五人功為一等。
其中,房玄齡進爵為邢國公,杜如晦進爵為蔡國公,僅僅過了兩三年時間,便全都成為宰相。
杜如晦與房玄齡輔佐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基礎
房玄齡、杜如晦同時擔任宰相期間,前者雖然能夠提出不少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往往需要後者來幫助。
而杜如晦做出的選擇,往往又是最佳方案,正因如此,時人將他倆的組合稱為『房謀杜斷』。
雖然房玄齡、杜如晦同時擔任宰相僅有兩三年時間《杜如晦早逝》,但卻幫助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基礎,功勞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