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末年,政治黑暗,邊鎮節度使實力空前膨脹,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戰亂初期,安祿山率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唐軍不能抵擋,但隨即被阻滯在潼關,不能前進。
而其此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可以說,形式開始好轉,按此進行下去,『安史之亂』可能持續不到一年就要被平息。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潼關主帥哥舒翰卻放棄據收天險,主動以哀兵出擊,結果被埋伏的叛軍打的打敗,20萬唐軍被殲滅,潼關失守,從此,到長安一馬平川,再也沒有天險可守,長安即將淪陷。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原因讓哥舒翰采取了這個錯誤的決定呢?
說到哥舒翰,他可算是唐朝天寶年間的一員猛將,常勝將軍。
他曾多次大敗吐蕃,戰功赫赫,為大唐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當時人們對哥舒翰邊關功績的贊揚。
當時,安祿山叛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不斷的進攻,持續了半年,都勞而無功,可以說只要守住潼關,叛軍西進長安的目標非常渺茫。
作為一代名將,哥舒翰當然看清了這個形式,他數次上疏唐玄宗,認為安祿山雖然占據了河北廣大地區,但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不得人心。
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士氣渙散。
加上周邊唐軍截斷他們的後路,他們一定會眾叛親離,倉皇撤退,到時候再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確實如哥舒翰所料,整體戰場形式好轉,都在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發展,各地捷報頻傳。
然而唐玄宗聽信楊國忠的讒言,錯誤的判斷了形式,認為應該趁機馬上出擊,揚天國兵威,絲毫不考慮戰場實際。
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鑒《高仙芝封常清認為應該拒收潼關,暫避叛軍兵鋒,疲乏敵軍,待時機成熟再出擊。
玄宗認為他們怕死,殺了他們》,哥舒翰不得不出兵。
唐軍出擊後,叛軍故意示弱,隊伍不整,將唐軍引入包圍圈,山上滾木雷石,萬箭齊發,而唐軍身處狹窄山道無法躲避,死傷慘重。
唐軍無法發揮兵力優勢,亂做一團,四散潰逃,許多人落入黃河淹死,掉入山澗摔死。
等到退回潼關清點人數,二十萬大軍,隻剩下了八千人,慘敗!
哥舒翰收拾殘兵敗將,重新守住關口,想繼續與叛軍周旋。
然而叛軍稍事休整,就馬上向唐軍直撲過來了。
哥舒翰手下見大勢已去,無法守住潼關,便劫持了哥舒翰,投降了叛軍。
自此,潼關失守,20萬守軍盡滅,長安唾手可得。
在大好的形式下,唐軍本來可以堅守不出,疲乏敵軍,守住潼關守住長安的。
這樣的話,安祿山進不了長安,隻能退走,過不了多久就會人心潰散,大唐即可平息叛亂,然而,歷史總是這麼的出人意料。
當各地捷報頻傳,潼關長安卻失守了,戰爭陷入了一個長久的持續過程中。
而要說到此次失守的原因,唐玄宗本人要負極大責任!不聽前線主帥的建議,卻聽信身邊人的讒言,錯誤估計形勢,貪功冒進,終致大敗。
他的這次『騷操作』簡直就是給安祿山一個大大的『神助攻』,知道實情哦安祿山肯定會感謝他!倒是可憐了那高仙芝、哥舒翰,可憐那20萬唐軍,可憐那喪身於戰亂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