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以太後的身份,親手廢掉兩個兒子,把『李唐』改為『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她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勵精圖治,再創輝煌,把唐朝的繁榮富強延續下來,同時為其孫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武則天被後人譽為『剛強機智的政治家』,是歷史上大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武則天執政近五十年,並且已『改朝換代』,又為什麼最終選擇了『還政於唐』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借助歷史資料來進行深入分析,揭開謎底。
圖1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歷史上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立儲《選立皇帝接班人》問題,因為它是國之根本,關乎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武則天也不例外,為立儲之事躊躇萬分,頗費了一番心思。
歷代立儲,大都遵循封建宗法,傳宗接代,立嫡為長。
然而,歷史上不但立嫡、立庶可以靈活,而且立長、立幼可以變通。
但是有一條,
帝王易姓就算『改朝換代』,因此,君王立儲,不到萬不得已,決不會超越這個底線。
武則天雖『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
政由己出,明察善斷』但她到了晚年,不得不考慮身亡後再改朝換代,若傳位不得其人,她的子孫和武家侄兒,以及心腹寵臣,為了爭嫡奪位免不了互相殘殺。
歷史的悲劇如果重演,又將是數百家支離破碎,數千顆人頭落地。
為此,她不得不耿耿於懷。
在武則天的後代中,太平公主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性格極似其母。
歷史上的皇帝雖然都是由男人世代相傳,而作為女皇武則天敢於沖破男尊女卑,又為什麼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愛女太平公主呢?
史書上記載:
『公主方額廣頤,多權謀,太後以為類己,寵愛特厚,常與密議天下事』
可見武則天有過傳位於女兒的念頭。
然而,她不能不顧忌封建宗法標志『姓氏』的羈絆。
若傳位於太平公主,如果再傳,免不了要改姓《公主原先駙馬姓薛,後來的姓武》。
中國的封建制度,子女隨父姓是天經地義的,隨母姓,隻是權宜之計。
武則天畢竟擺脫不了這個束縛,最終不肯立自己女兒為儲君。
圖2 武則天改乾元殿為明堂
歷史上也不乏由侄兒繼承皇位的事例,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認為是武姓,應該名正言順的成為『武周』的繼承人,曾多方營求為太子,並使人向他的姑母說:
『自古天子未有異性為嗣者』
《睿宗李旦雖改武姓,終屬假姓》。
武承嗣的提法完全符合封建宗法,這也使武則天曾有欲立武姓為儲的想法。
他們鑒於是姑侄關系,大臣狄仁傑、王方慶和李昭德等人的勸諫,提出了與武承嗣之請針鋒相對的意見:
自古帝王家廟未見有祀先姑者,本朝不可開啟先河。
武則天稱帝而立武氏宗廟,豈能不慮此事。
她仍然受制於封建宗法,所以沒有立武氏侄兒為儲君。
圖3 清代《吳郡名賢圖傳贊》中的狄仁傑畫像
從來的英明皇帝,都要為立儲之事幾費周折,甚至絞盡腦汁。
武則天作為女皇,所費的周折與他人是不同的,更是大傷腦筋,這就是在中國封建社會裡,女人作皇帝的難處。
武則天能夠當上皇帝已經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這個偶然性使她在立儲傳位問題上更難以決擇。
武則天排除了傳位給女兒和兩個侄子,就隻能傳於自己親生的兒子了。
然而,兒子是李家的後代,隻能奉李氏宗廟,而不會祭祀武家祖先,武則天為此事始終糾結,猶豫不能果決。
在李、武姓之外立儲是不可能的,盤算的結果,隻能立兒子為儲,把大唐社稷還給李家後代。
立儲方向已定,這樣又給武則天出了一道難題,儲君隻有一個,立哪一個兒子為太子呢?
圖4 《薛剛反唐連環畫》人物圖,中為李旦
武則天有四個親生兒子,太子弘以薨斃,死因不明《史書說是武則天害死,被近來研究否認》。
太子賢相傳是韓國夫人所私生《歷史上沒有詳考》,武則天生疑不被所重視,且已亡。
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均被武則天所罷貶,一個廢為廬陵王,貶出京城,一個降為皇嗣,處於幽禁地位。
就當前形勢來看,也隻能在這兩個兒子中間選立了。
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後黨與太子黨鬥爭十分激烈,迎立哪一個為太子,各不相讓,甚至兵戎相見。
更有張柬之、李多祚等發動『神龍革命』,血濺 丹墀,進行逼宮。
殺伐之下,武則天對這兩個兒子進行了保護,顯示出了『虎毒不傷子』的母愛。
圖5 武則天手跡《升仙太子碑》
然則,兩個兒子隻能選一個來繼承皇位,應該選誰呢?
按理說李旦自被降為皇嗣,改姓武氏,雖然幽禁宮裡,但未被廢黜,應該說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然而,武則天在後黨與太子黨激烈鬥爭之時,考慮到李旦是其攻擊的對象,與諸武積怨已深,便密召貶居遠州的廬陵王李顯還朝,立為儲君。
李旦審時度勢采取了明智的做法,立即把皇嗣之位遜讓給哥哥。
武則天對李旦這個小兒子雖然猜疑,而且對其家人及黨羽極為不滿,卻又不忍心殺害他,因此,李旦躲過了一劫。
武則天廢李旦而立李顯,雖然顯示了她的聰明才智和老謀深算,但給她死後造成『韋後亂政』埋下了伏筆。
圖6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於陜西省咸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裡處的乾陵
李顯立為皇儲,李旦安全身退,後黨與太子黨的鬥爭得到調和而宣告結束,武則天仍對此放心不下,唯恐日後兄弟之間,以及與諸武之間發生不測。
因此,在聖歷二年《699年》二月,命李顯、李旦、太平公主與武氏諸人等,
『為誓文,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
企圖借助盟誓與神靈,達到李、武兩家的相依相安。
可見,此用心之良苦。
武則天雖然不情願的把她艱難開創的武周政權親手結束,並還政給李唐,這樣不但成全了她的親生骨肉,而且也為自己死後稱唐之太後,以皇後身份與高宗合葬於乾陵,能夠進入宗廟留得後路,故不失為兩全之策,達到了眾望所歸的目的。
文:穆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