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有過不過經典名作,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很有名,這首詩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它表面是寫歷史,實際是在寫當時的時局。
這首詩就是《江南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首詩產生的背景以及杜牧當時的心境。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就是《江南春》,杜牧用簡短但是多變的筆觸,描寫了江南風光,講了南方佛寺歷史問題。
杜牧寫《江南春》的時候是唐朝走向衰亡的時候,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唐帝國滿目瘡痍,李唐皇族威嚴掃地,藩鎮割據,宦官專政,百姓深受其苦,作為有良知的詩人,杜牧感慨時代多艱,國事日漸敗壞。
杜牧正值唐憲宗時代,唐憲宗是中晚唐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削平了淮西叛亂,一度有中興氣象。
但是唐憲宗沉溺在勝利中,喪失了銳氣,他崇信佛教,沒有了早期的拼搏精神。
杜牧有感於此,他憂國憂民,預感到大廈將傾,於是當他目睹江南繁華時,反而勾起了對歷史的追思。
當年南梁武帝在位時,南梁一度國力鼎盛,但是梁武帝沉溺佛教,晚年不問政務,導致內政腐敗,百姓困苦。
梁武帝在江南修建了無數的佛寺,耗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寺院中的出家人不事生產,這又導致國家失去了大量的勞動力,相反,很多寺院還占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這又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最終,南梁滅亡,梁武帝自己則活活餓死。
杜牧看到江南好時節,就如同看到了當時唐朝虛假的繁榮,這繁榮背後,正如當年南梁江南寺院眾多一樣,暗藏著巨大的危機。
這正是杜牧《江南春》背後的真實心態。
大唐帝國到了公元850年的時候,已經走向了末路,安史之亂的傷痕難以撫平,國家反而因為藩鎮、宦官和黨爭的問題加劇了危機。
唐朝一度有過復興的希望,但是卻被宦官權臣無情絞殺,唐憲宗以後,唐朝基本失去了復興的可能,隻能像一個行將就木的高樓,眼看著它一天天腐朽,最後轟然倒塌。
中晚唐的詩人失去了初唐詩人的意氣風發,光彩奪目,多了幾分內斂和幽怨,這正是國家社會環境發生變化而導致的。
杜牧死後二十年,黃巢起義爆發,不久之後唐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