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極盛而衰落的典范,這個偶然性很大。
當然安祿山史思明作為外族掌握這麼多兵權是普遍發生了,會有騷動是當然,但發生在開元盛世不是唐明皇的下一代還是挺意外的,後果這麼嚴重沒能徹底平息也是個很特例,好比吳三桂要是成功了也會很多人說是必然,什麼人心思漢,山海關寧鐵騎能打江南經濟好,康熙那時候剛親政主少國疑什麼的,感覺不應該那麼武斷。
安祿山節度河北和起兵之後的表現,真沒看出來哪有帥才了。
倒是手底下確實有幾個實力不俗的將軍,包括史思明,整場叛亂就是戰略上一直被官軍吊打,然後一戰翻盤,反反復復拉鋸了8年。
玄宗、肅宗智商稍微在線點都不至於耗成這樣。
個人以為玄宗用人上慣用平衡法,主要取互相制衡,尤其是在邊將的任用上,但是安祿山顯然沒有那麼穩定。
按史家筆法可以說是李隆基用人失當雲雲,但更多應該還是他沒有想到。
平叛過程中殺高仙芝,強派潼關守軍出關是最大的敗筆,否則一兩年之內平叛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般人都會去平衡自己手下的人,安祿山要是早死,張九齡就白預言了,如果聽從朝中人的預言,先殺了邊將,會讓其他邊將心生惶恐,李隆基也未必願意見到。
統治者上了歲數,很多都會有問題,巫蠱之禍,侯景之亂。
李隆基也沒能擺脫,因為他們的腦力衰退,超過了他們的想象。
節度使的身份對安祿山起的作用有限,河北一度有十七個州支持朝廷,叛軍隻占六個州,平盧軍更是與叛軍杠到底了,董秦田神功被迫投降後還是想方設法回到朝廷一方,在河東叛軍勢力一直隻限於北部。
叛軍主力主要是北部的邊兵,以胡人為主,幽州以外地區主動追隨他的人很少。
就是說安祿山個人威望起的作用大於節度使的身份起的作用。
如果安祿山死了,在下一個他這樣的人物出現之前,應該不會有大的叛亂。
事實上安祿山的軍隊並不夠強,唐玄宗雖然晚年年老昏花,但是他的計算還是很準的,三鎮節度使是朝廷可以制約的外放節度使的最大值,最後結果也和玄宗計算的差不多。
安祿山起兵後很快就在各藩鎮的聯手絞殺中滅亡了,唐玄宗是根本沒想到在這種希望渺茫的情況下,安祿山還敢起兵,而且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後在胡人中被尊稱為『二聖』可見胡漢之別還是有影響的。
從叛亂過程來看,安祿山這個三鎮節度使對河東和盧龍兩鎮甚至河北腹地都沒啥控制力,河東壓根就沒跟著起事,盧龍一早就跟著河北諸郡一起反正《雖然被鎮壓了》,安祿山主要依靠的還是幽州的蕃漢軍隊。
對外戰爭形勢的變化產生了聯合多軍區作戰的需求。
安祿山起先對抗契丹和奚而任范陽盧龍節度,後面接手了王忠嗣的突厥戰線才兼領河東節度使,節制北河東包括大同軍、雁門軍和岢嵐軍在內的各軍團。
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定都長安,弊端很多。
第一,人口,姑且稱之為首都效應,任何一個重視商業的朝代,首都人口增長速度是要大於其餘州郡的,參考今天的北京上海,北京可以說是政治中心,上海可以說是經濟中心,大量外來人口湧入是無法避免的。
唐朝初建之時,華夏大地經歷了數百年的變亂,從漢末到隋短暫的統一,中間一直都處在戰亂的狀態,人口大幅銳減,所以,當時看不到之後會出現的情況,然而經過李二,李治,武曌三個執政時期,對民間采取的也一直是不違農時的態度,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人口自然會大規模增長,問題自然就出現了。
第二個問題,可以說是運力的問題,古代運輸途徑主要兩個,陸運和水運。
水運優勢是極度明顯的。
古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怎麼行?
陸運的主要運輸工具,牛車馬車,獨輪車之類的,需要大量的民夫,舉個例子,把一百萬石糧食從江南富庶之地運到長安,需要多少人和牲口?
還能剩下多少?
牛馬牲口要吃,民夫要吃,也許到了長安就剩下六十萬石,至於水運,則相對簡單的多,順風,順流,隻需要占一個,就可以省下陸運將近八成的人力物力。
然後又回到我上面說的,皇帝手裡有兵他才是皇帝,節度使手裡的兵再上,皇帝指揮不動,哪有不如無。
如果長安周邊再屯兵數十萬,加上普通百姓,糧道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造成大饑荒,就是不出問題,也要花很多冤枉錢。
這便是實際統治需要。
隋朝大運河貫通南北,洛陽水運優勢得天獨厚,因此,洛陽只要有重兵鎮守,天下就可穩如泰山,無論是北上對抗突厥契丹,還是南下平亂,運兵運糧都不是大問題。
邊疆節度使就不可能集軍政大權一身,藩鎮之亂的發生條件就不復存在了。
小編認為: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使得唐政府的軍事力量衰落,算是直接原因。
在補充一個次要的要素,從立國之初就開始,在武則天時期達到高潮,對於關隴集團傳統軍事貴族的打擊,助推了安祿山史思明等異族軍事首領的崛起。
安史之亂雖然有階級因素影響,但是胡漢矛盾的影響占的比重很大。
要知道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是玄宗盛世,國家版圖到達了漢人政權歷史的最大值,而且漢地十八省多年沒有戰爭,百姓生活富足,對於那些戰亂中的百姓來說,安史之亂就是朝廷邊疆的一群胡人來破壞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安史之亂以後,所有人都依舊對唐室抱有信任的原因,因為漢地百姓覺得大唐沒有失德,一切都是胡人的錯。
這也是為什麼本朝繼承了馬氏史觀,連陜甘回亂都說成起義的情況下,安史之亂依舊被定義為『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