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無疑是中國古代皇帝的榜樣。
李世民創建的『貞觀之治』,也被後世的皇帝當成最成功的政治藍本。
《李世民》
不過,雖然李世民是所有後世皇帝的榜樣,但是,後世皇帝學習李世民的卻很少。
而且比如像順治皇帝這樣的,當時他讓大臣們選一個歷史上的皇帝給他學習,大臣們選出的皇帝是李世民,認為作為榜樣皇帝,學習他是所有賢明的君主應該做的事情。
可是順治皇帝卻說,他不願意學習李世民,他要學朱元璋。
而朱元璋明顯是個聽不見別人意見的皇帝,但順治帝反倒公開說要學習他。
後世的皇帝,誇贊李世民的也不少。
不過他們對李世民的誇贊,卻顯得有些別有用心。
比如成吉思汗曾誇贊:『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很明顯,成吉思汗在這裡,隻是肯定唐太宗會打仗這一點。
對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及善於納諫,並沒有說。
比如朱棣誇贊李世民:『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朱棣在這裡說的是什麼,是唐太宗的『靖難』,實際上,朱棣和李世民有同樣的經歷,都是通過奪位獲得天下的。
李世民殺了他的哥哥東宮太子李建成,因而自己當了太子,最後自己獲得了天下。
朱棣則是造反,奪了他侄兒的太子之位,獲得了天下。
朱棣確實把李世民當成榜樣。
不過不是把貞觀之治當成榜樣,而是把李世民的『靖難』當成榜樣,這顯然是學歪了。
《成吉思汗》
比如朱見深也誇贊李世民:『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
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朱見深在誇贊李世民的同時,卻又在批評他,說他有愧於『二帝三王《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之道』。
就算朱見深誇獎李世民,實際上朱見深自己從來沒有跟著李世民學習過。
他當了皇帝以後,就整天躲在後宮之中,花天酒地。
連當時的首輔萬安,沒什麼事做,也天天研究如何給李世民進獻春藥。
整個明朝皇帝不願意上朝的傳統,就是從朱見深開始的。
很明顯,朱見深這個人,就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再比如康熙曾誇贊李世民:『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康熙談的就是,李世民的做法,能夠確保君臣關系融洽,這一點,是說到了要害的。
不過我們也需要看到,康熙這裡特別強調君臣之間的關系是『上下』關系,是『父子』關系。
要求的就是臣子要做到臣子的本分,不能僭越。
隻有在這種不能僭越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君臣之間『情誼浹洽』。
從以上我們所舉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雖然古代皇帝都把李世民當成榜樣,但是卻都沒有認真地去學。
有一些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實際上不行動。
有一些則是撿有利於自己的來說。
對李世民貞觀之治最核心的內容『善於納諫』這一點,所有的皇帝,基本上都沒有說。
《康熙》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皇帝不願意跟著學習呢?
根本的原因,是由皇權制度造成的。
皇權制度,是一種集權制度,是要把天下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皇帝的手裡,讓大臣都要聽皇帝的意見,按照皇帝的意見來做事情。
李世民的善於納諫,後世的很多皇帝,都是做不到的。
這實際上相當於皇帝必須要采納大臣的意見。
如果皇帝想做一件事,而大臣不同意,那麼皇帝也不可能實施。
顯然,這是一種對皇權的破壞,對中央集權的破壞。
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也是皇帝,也需要中央集權,為什麼他卻能夠聽從大臣的意見呢?
這當然與李世民個人性格有關,也與唐朝作為一個開放的朝代有關。
同時,由於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政變當上皇帝的,因此他當了皇帝以後,試圖消弭各方矛盾,同時也是要確定自己良好的歷史地位。
因此,才特別註重察納雅言。
也因此成就了貞觀之治。
後世的那些皇帝們,沒有李世民這樣的背景,而且他們更想加強中央集權。
因此,最終後世都沒人願意主動學習李世民,也幾乎沒有再出現過貞觀之治這樣的政治圖景。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