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中,唐朝的繁華讓世人所憧憬,而唐朝的建立卻要歸功於唐高祖李淵。
李淵與隋朝皇室楊家淵源頗深,與楊廣更是血脈相連的表兄弟,那李淵的起兵究竟是局勢所迫?
還是蓄謀已久?
而李淵真的是憑借貴族身份和兒子李世民的努力才當上了皇帝嗎?
李淵作為唐朝的創建者,在歷史上得到的評價卻很低。
世人都認為李世民才是真正的帝王,而李淵以及李建成等人都是配角。
甚至在《資治通鑒》中有言:『高祖所以得天下,皆太宗之功』。
所有的功勞都是李世民的。
而李世民玄武門圍殺兄長,逼迫李淵退位就顯得名正言順。
唐高祖李淵雖然開創了大唐,但卻夾在千古暴君隋煬帝與古今一帝唐太宗之間,與二人相比,李淵在歷史上得到的評價就顯得平平無奇。
李淵是一個善於隱忍,且足智多謀的人,他的政治素養和軍事才華都極高。
在面對突厥時想出了不少奇招應對,研究突厥人戰術後更是主動出擊,消除將士們對突厥人的恐懼穩固軍心。
多年的政治經驗也讓他對於天下的局勢了然於心,對於時機更是牢牢掌控。
公元617年,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而太原是隋朝西北部的邊防重地,其地勢險要,城池垣環水抱,易守難攻,並且,隋朝在此儲備了充足的軍用物資。
李淵也是在這裡踏出了具有歷史性的一步。
楊玄感起兵造反時,便有人勸說李淵,讓他趁機奪取天下。
而當李淵來到了太原之後,鷹揚府司馬許世褚也勸說李淵,如今天下四處都在談論楊氏將滅,李氏將興的輿論,李淵手中掌握太原郡、馬邑郡等五郡兵馬,若能起兵反隋,定能成就大業!
早在公元615年,李渾一家被滅後,河東撫慰副使夏侯端便對李淵說過,隋煬帝生性多疑,因為流言對李姓之人十分忌諱,如今李渾已死,或許會懷疑到李淵身上,讓其早做準備。
對於這一點李淵也十分認同。
而夏侯端還對他說,經過他的觀測,如今帝星不穩,而晉陽上空卻有異象,對應的正是李淵,李淵聽後十分高興。
雖然經過許多人勸說,但李淵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因為李淵對楊家的感情十分復雜。
獨孤皇後乃是李淵的姨媽,對李淵照顧有加,而隋煬帝更是對李淵有栽培之恩,所以李淵的一切都是楊家所給予的。
但如今隋煬帝對李淵有所猜忌,甚至想要將其除掉,使李淵不得不為李家的將來做好準備。
而在之後的幾年中,李淵一直用自穢的方法來掩藏自己,消除隋煬帝的猜忌,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
曾對李世民說過,楊家氣數已盡,覆滅隻是遲早的事,而他並未起兵,隻是因為時機未到。
晉陽的起兵,則是因為李世民與晉陽令劉文靜在大牢的一次密談開始的。
劉文靜,京兆武功縣人,祖父曾擔任過刺史,而父親因為隋朝作戰而死,被追授了開府儀同三司的頭銜,之後劉文靜便繼承了父親的職位,但直到五十歲才當上了晉陽令。
在農民起義時期,因李密造反之事所受牽連,被捕入獄。
劉文靜雖然官職不高,但卻頗有見識,與晉陽宮監裴寂乃是好友,並認為二人在亂世中定會有一番作為。
通過裴寂的引薦結識了秦王李世民,認定其將來必定成就非凡。
而李世民也被劉文靜不俗的談吐,以及廣闊的見識所吸引。
在劉文靜入獄後,李世民親自前往牢中看望,以當今天下局勢進行了一番長談。
而李世民便問劉文靜,當今天下大亂,應當如何是好?
劉文靜便說到,如今天下大亂,唯有劉邦、劉秀這般有才能的人,才能平息戰火,救蒼生於水火之中。
如今義軍四起若有人能振臂一呼,天下人都將聽他號令,只要善於經營,奪取天下並非難事。
李世民十分贊同,劉文靜又說到,中原亂民中有不少都是英雄豪傑,若能領頭起兵,加上唐公手下數萬大軍,便可直取長安,成就大業。
二人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李世民怕李淵不會答應起兵,便找到了裴寂,而裴寂與李淵乃是好友,在李世民的請求下便答應了此事。
恰好此時,李淵因為在馬邑郡戰敗,將要被隋煬帝押到江都問罪,因為四起的流言,此去怕是命懸一線。
李世民趁機勸說李淵,如今隋煬帝昏庸,百姓苦不堪言,起兵才是轉危為安的唯一選擇,不然李氏全家將性命不保。
李淵聽後大怒,訓斥李世民,從何處聽來此言,若再說便是謀逆之罪,不可胡言。
第二天,李淵又與李世民長談一番,李淵說道,昨晚思索一番,覺得李世民所言有理,李家的生死存亡或者奪取天下都任由李世民的心意,勉強答應了起兵。
而在歷史中記載,高祖子世民知隋必滅,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舉謀大事。
計已決,而高祖未知,欲與情告,懼不見聽。
如此便將李淵的功勞全都抹去了,而李淵就如同傀儡一般,但李淵對於李家的未來不可能毫無準備。
當時的李世民年僅20歲,閱歷尚淺,而李淵經歷世事多年,又有唐國公爵位,手握重兵,李世民不可能比李淵更懂當今天下的局勢,李淵或許是因為考慮的因素太多,而猶豫不決。
李世民的說辭讓他下定了決心。
李淵善於隱忍,一直在積蓄著自己的力量,暗中等待機會,李世民所能想到的,李淵必然也能想到,隻是李世民在這場奪權之戰中的表現十分精彩,又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偉業,李淵夾在兩位帝王之間便顯得並不起眼,但沒有李淵作為綠葉襯托著李世民,又如何能夠成就如此功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