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英武果敢,深得寵愛,李世民當初也有立他為接班人的打算。
不過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使得他的一生註定了會以悲劇收場。
李治登基後,按說天下太平了,李恪更加不可能染指皇位了。
可他卻稀裡糊塗的陷入了房遺愛謀反案。
房遺愛在被捉後竟然誣告李恪也參與了謀反,結果他被無辜賜死。
要說李恪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殺他的人也不是誰都可以的。
那麼他的死,到底是房遺愛誣陷、李治的意思還是長孫無忌?
表面上是房遺愛誣陷,但他為什麼不誣陷別人,隻誣陷李恪,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並非他的本意,當時審理房遺愛謀反案的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與李恪素有舊怨。
當初,李世民是打算讓李恪做太子的,太宗認為李治太過於軟弱了,可惜長孫無忌反對,堅持抗爭,認為不可以。
就這樣,長孫無忌和李恪結了仇。
但其實這隻是長孫無忌單方面的想法,做了缺德事就擔心別人報復,其實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沒有跡象顯現李恪曾經說過這樣的要打擊報復的話,他也沒有這個能力。
要知道盡管在李世民時期長孫無忌有些低調,但他地位和身份可不一般。
到了李治登基後,長孫無忌更是以元舅的身份輔政,權勢熏天。
李恪即使要報復,也沒有能力。
再說他也不會傻到到處宣揚吧。
而在高宗時代,李恪已經是司空、梁州都督和太子太師。
在長孫無忌看來,這對他就是個威脅。
所以綜合這兩方面的原因,長孫無忌利用房遺愛造反,誣陷李恪,導致其最終被殺。
要說李治在這當中起到了什麼作用,這個是很難講的,但沒有跡象表明背後的操縱者是他。
他已經完全掌握了大局,沒有必要認為自己的哥哥還是個威脅,否則他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了,也沒有必要等這麼幾年。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李恪被冤殺,主要的原因是長孫無忌。
此人能力的確出眾,但心眼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