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唐高宗李治,柔弱,怕老婆,無主見。
沒有一點英明皇帝的樣子,甚至有一點無能,其實這是在唐太宗李世民超級光環下,加上老婆武則天的名氣太大,從而弱化了唐高宗李治的存在感。
也是影視劇與小說帶偏了李治的行事風格。
歷史上真實的唐高宗李治,
虛心納諫、勤於政事、
乾綱獨斷
。
登基之初,李治就把唐太宗時的三日一朝改為一日一朝,勤勉執政。
即位之後,重用太宗舊臣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
君臣上下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頗有貞觀之治之遺風。
唐高宗李治
在政事方面,李治鼓勵大臣多進諫,特別是關於國計民生方面的問題。
永徽五年《654》,天下大旱,親下詔書命令在京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各進封事,極言闕咎』。
九月,他又對五品以上的官員說:『先前我侍奉先帝時,見你們屢屢上書言事,終日不絕,現在為什麼無人上書呢?
難道真的是天下無事嗎?
從今往後,大家仍要勤於進諫,假如無法當面奏聞,可以隨時呈遞文本』唐太宗在貞觀十三年《639》十月以後,因為身體原因,一般是每隔三天才上朝一次見一下文武百官,處理一下日常政務。
但是李治每天都堅持上朝,風雨無阻。
同時每天都召見十幾個地方刺史,向他們詢問民間的情況,並把這件事作為一項制度,每天執行。
直至顯慶二年《657》五月,在宰相奏稱天下無事,要求改為隔日上朝理事的情況下,才改為兩日一臨朝。
唐高宗李治
從上面可以看出,首先唐高宗李治非常勤政,而且是一個非常好的君王。
在官員選舉制度方面,唐高宗李治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科舉制度,並對這個國家首要的官員選舉制進行了徹底改造。
重新建立科舉制度,選用了一大把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官員,這是唐高宗李治遠比他的前輩偉大的政績。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邊諸多賢臣如:
辛茂將
、
盧承慶
、
許圉師
、
杜正倫
、
薛元超
、
韋思謙
、戴至、
張文瓘
、
魏元忠
等人,大多是自己親自提拔,其中韋思謙曾受褚遂良打擊,杜正倫被唐太宗冷落。
李勣
是太宗朝的重臣,太宗去世前故意將他外調,並囑咐李治即位後重用李勣,使李勣受新皇之恩而忠誠不二。
李治登基後,即遵父囑。
京兆華原人
孫思邈
醫術精湛,譽滿海內,隱居於太白山,絕意仕途。
隋文帝楊堅為北周宰相時,曾召他出任國子博士,堅辭不就。
李世民召他進京,授以官職,還是堅辭不受。
等到李治在位時,孫思邈已是百歲左右的老人了,李治仍把他請到京師,授以諫議大夫之職。
後來,孫思邈執意辭職,回到隱居之地,李治特地賜給他良馬,並把郡陽公主邑司贈給他居住。
在律法建設方面,唐高宗永徽時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敕令修訂了《
永徽律
》。
《永徽律》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為後世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參考。
永徽二年《651》,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個由高級官員組成的組織把奉敕修訂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報皇上。
當年九月詔令向全國頒佈新法。
新法經過全面修訂,成為唐代一系列法律當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大的法律之一,稱為《永徽律令》。
永徽三年《652》,唐高宗大量招攬有學識的人,對唐律規定逐條進行解釋,最後由長孫無忌等人將律文和解釋編撰在一起,編成一部能用於法制教育的詳細的刑法官方註釋。
這部形式稍作變動而成為流傳至今的
《
唐律疏義
》
,在永徽四年《653》九月完成並被送呈皇帝。
它經過小的修改後在幾個世紀中一直是刑法的權威性的註疏。
唐高宗李治
高宗還在廢立皇後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幹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
武皇後
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
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
西突厥
《657年》、滅
百濟
《660年》、滅
高句麗
《668年》。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
朝鮮半島
,西擴
咸海
,北包
貝加爾湖
,南至
越南
中部,維持了三十二年。
在武則天掌權之後,跟唐玄宗時期的疆土都在慢慢減少。
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成功的君主未必一定要大刀闊斧地推陳出新,恰恰相反,遵循舊制、循序漸進,往往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
從永徽年間開始,唐高宗連年用兵西域。
至顯慶二年《657》,唐大將
蘇定方
等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奔
石國
《今
烏茲別克斯坦
首都
塔什幹
一帶》,被擒。
西突厥亡。
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
次年,徙安西部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唐高宗時期,唐朝的疆域擴張到了極限:東起朝鮮半島,抵達日本海;西臨裡海,占有半個中亞,抵達阿拉伯;南至越南橫山,越過北部灣,占有半個越南,抵達中南半島;而北部則越過貝加爾湖,占有整個蒙古。
李治在位34年,這個時期大唐疆域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裡。
唐高宗時期名將也很多:李績、蘇定方、薛仁貴。
都是非常厲害的軍事將領。
雖然武則天後來也很厲害,但是軍事將領方面就相對遜色很多,而且武則天不熱衷開疆拓土。
唐高宗永徽時期,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物價也相當便宜。
永徽五年《654》,糧食大面積豐收,洛州地區粟米每鬥兩錢半,粳米每鬥十個銅錢。
被人誤解的李治在位期間被武則天所掌權控制,其實武則天隻是一部分參與並沒有完全掌控朝局。
唐高宗李治
李治是649年登基,
顯慶五年《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
武則天
乘機插手政治,開始參與國家大事。
武則天取得皇後的地位並不滿足,她還想進一步掌握政權。
於是,她一方面排除異己,掃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礙;一方面又組織力量,培植私人勢力,為自己進一步掌權做準備。
李治因武後慢慢有主導政局的趨勢,一度有廢後的打算,未料計劃被武後得知,武後向李治申訴辯解,事情遂作罷,但是協助李治擬詔的
上官儀
則遭
族誅
。
這件事情過後,李治再也無由壓制武後。
顯慶末年,李治患
風眩
頭重,目不能視,難於操持政務,武後得以逐漸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後的建議下使用
天皇
稱號,與
天後
武氏並稱二聖。
武則天為了取得政權,還想盡一切辦法表現自己的政治才能。
但是就算這樣也不代表高宗一切都聽武則天擺佈。
上元二年《675年》,李治患的風眩症更加嚴重,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武後攝政。
宰相
郝處俊
諫道:『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後啊!』
李治因而暫時停議。
武後得知後,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
列女傳
》、《
臣軌
》、《百僚新戒》、《
樂書
》,約千餘卷;並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權力。
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議處理,但李治仍掌握實權,在他執政年間,武後的支持者
李義府
、
許敬宗
等先後倒臺,武後的政敵及家屬拜相,王廢後的族兄
王方翼
也受到任用,擬定《
內訓
》和《外戚誡》壓制武家人興風作浪,武後對此皆無可奈何。
唐朝對外擴張基本上止於高宗手上,從武則天後來掌權處事風格來說跟高宗完全不同,說明高宗在位還是權利很大的。
永淳二年《683年》,李治駕到
奉天宮
,當時武後從
泰山封禪
以後,勸李治封
中嶽
。
李治因患病而終止。
不久,高宗詔命皇太子
李顯
代理國政,
裴炎
、
劉齊賢
、
郭正一
等人在東宮任同平章事。
李治從奉天宮回
東都洛陽
,病得很厲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晉見。
同年十二月,詔令改
永淳
二年為弘道元年《683年》。
將要宣佈赦免之書,李治想要親自到
則天門
樓,由於氣不順而不能上馬,於是召百姓在殿前宣讀赦免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當晚,李治在東都貞觀殿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
宣佈遺詔:『七天裝在靈柩內,皇太子在靈柩前即皇帝位。
園陵制度,務以節儉。
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後處理決斷』
群臣上謚號曰
天皇大帝
,廟號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