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宋朝,這兩個朝代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唐朝創造了一個開放強大的中華歷史,而宋朝則開創了政治寬松、文化興盛的中華歷史。
然而研究唐朝和宋朝的歷史會發現——同樣面對藩鎮割據的頑疾,唐朝政府用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根除藩鎮,但最後與藩鎮一起滅亡。
而脫胎於後周政權的宋朝,僅用趙匡胤一代皇帝的努力就輕松消滅藩鎮,唐宋對付藩鎮割據為何表現得如此大相徑庭呢?
上圖_ 唐朝宿衛部隊的府兵形象
- 府兵制的瓦解和藩鎮的誕生
說到藩鎮,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唐高祖到唐玄宗時期的唐朝軍事制度——府兵制。
經過西魏、北周到隋朝的不斷改革,府兵制成為了盛唐時期的核心軍事制度之一。
貞觀時期,李世民對府兵制再次進行改革,將軍府改為折沖府。
全國設置634個折沖府。
唐朝府兵的主要目的在於守衛京城和駐守邊疆,前者調動長安附近的折沖府,後者來自於全國其他地方的折沖府。
征兵對象依然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農民,一旦打仗,將領用皇帝的敕書和兵部的兵符調兵,統帥部隊的人由臨時任命的將領擔任。
這支由府兵組成的隊伍幫助李世民和李治開辟了大唐的廣闊疆土。
上圖_ 唐朝用於征發府兵的憑證——魚符
然而,隨著唐朝經濟的發展和土地兼並現象的日趨嚴重,維持唐朝農業經濟發展的均田制在唐玄宗時期已經逐漸消亡。
而在均田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軍事制度府兵制也在唐玄宗時期逐漸走入歷史舞臺。
為了維持日常的國防,保衛邊疆安全,唐玄宗隻能采用募兵制的辦法,建立相對獨立的國家正規軍。
在募兵制的基礎上,唐玄宗開始設置大量的軍鎮,這些軍鎮就是我們所說的節度使。
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玄宗已經設立了9個節度使。
這裡面著名的節度使就有安西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隨著越來越多的軍鎮實現節度使和采訪使的權力合二為一,越來越多的軍鎮就變成了既有獨立兵權,又有獨立司法權和財政權的藩鎮。
在這些藩鎮中就以安祿山所轄的三個節度使最為出名。
上圖_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唐朝的藩鎮快速成長起來。
當時的唐朝政府采取了以毒攻毒的辦法。
為了盡快打敗叛軍,唐朝政府一邊從西北等地集中國家正規軍與叛軍對抗,另一方面設置新的藩鎮和節度使與中央政府一起打擊叛軍。
而新的藩鎮可通過安史之亂的實戰鍛煉,提高藩鎮私人軍隊的戰鬥力。
再加上唐朝將很多安史降將也封為新的節度使,等到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皇帝和官員們就非常吃驚的發現——唐朝的廣大國土已經被藩鎮逐漸切割了。
藩鎮的節度使成了稱霸一方的土皇帝。
高興的時候,藩鎮就順從中央。
不高興的時候,藩鎮就立馬和中央翻臉。
危害大唐一個半世紀的藩鎮割據由此而來。
上圖_ 唐朝各藩鎮形勢圖
- 唐朝與藩鎮一個半世紀的拉鋸戰
從唐代宗開始,大唐的藩鎮割據就像惡性腫瘤一樣快速發起。
但唐代宗對藩鎮割據似乎無可奈何!公元779年,志在中興的唐德宗李適登基繼位。
剛開始,李適采取措施收歸藩鎮兵權,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李適很快被勝利沖昏頭腦了。
在奉天靖難和涇源兵變發生後,李適被迫下罪己詔承認過失,隨後又對藩鎮姑息養奸。
唐朝政府的全國控制力進一步削弱,全國各個藩鎮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
到了唐德宗執政後期,隨著李適重用宦官掌握禁軍,大唐皇帝的皇權逐漸旁落,中央政府一度對藩鎮無可奈何。
上圖_ 李純《778年―820年》,即唐憲宗
公元805年,志在平定藩鎮的唐憲宗登基繼位。
唐憲宗志在復興大唐,他先後平定了西川、淮西和淄青節度使的叛軍,使得其他藩鎮在形式上服從中央政府。
然而,唐憲宗僅僅是在表面上壓制了藩鎮,藩鎮割據的存在的根本原因始終沒有被消除。
在中晚唐時期,如果碰到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這樣,能將皇權集中起來,限制宦官勵精圖治的帝王,藩鎮還會在表面上服從中央。
但如果碰到像唐穆宗、唐敬宗、唐僖宗、唐懿宗這樣拿國家發展當兒戲,皇權又被宦官徹底架空的帝王,藩鎮可就不聽中央的話了。
到了黃巢起義之後,唐朝的各個藩鎮紛紛起來侵吞勝利果實,皇帝更是成為了藩鎮手中爭奪權力的玩物。
這一點可以從唐昭宗李曄身上找到答案。
到了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
大大小小的節度使紛紛獨立建國,中國歷史進入大分裂大動蕩的五代十國時期。
上圖_ 黃巢起義示意圖
結合中晚唐的歷史,中晚唐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無法平定藩鎮割據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皇權旁落。
中晚唐時期,除了唐憲宗、唐武宗和唐宣宗等少數幾個皇帝外,其他皇帝的權力都被宦官緊緊把持,地方藩鎮也基本上不聽中央政府的話。
即便皇帝本人有消除藩鎮的想法,地方藩鎮也會從各個方面橫加阻撓。
比如,節度使李師道就派人暗殺了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
第二,皇帝在位時間都不長,使得削藩的工作一會進行,一會兒中斷。
削藩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皇帝有較長的在位時間。
唐憲宗在位15年,僅僅讓全國的藩鎮形式上統一起來。
唐武宗在位僅6年,僅僅平定了昭義鎮的叛亂。
隨著唐憲宗和唐武宗的去世,新登基的帝王又對藩鎮無可奈何。
唐憲宗的繼任者唐穆宗喜歡娛樂,對削藩沒有興趣。
唐武宗的在位者唐宣宗在削藩方面並不比自己的侄子積極。
隻因為唐宣宗把握住朝政大權,並在對外戰爭中接連取勝,藩鎮才不敢在唐宣宗時期發動針對中央政府的叛亂。
第三,中晚唐中後期的皇帝都在皇宮裡長大,他們無法對藩鎮割據的本質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也使得他們無法像宋朝那樣輕松平定藩鎮割據的潛在原因。
上圖_ 陳橋兵變 趙匡胤
- 趙匡胤的努力,藩鎮成為歷史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
中國進入大動蕩大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政權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老百姓連最起碼的吃飯生存都成問題。
這樣的動蕩局面持續了50多年。
到了公元960年,趙匡胤兵不血刃的發動政變,建立宋朝。
趙匡胤建國後,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發動叛亂,宋軍在趙匡胤的帶領下一舉平定叛亂。
隨後,趙匡胤在趙普的幫助下對北宋的軍政展開了一系列維護中央集權的改革。
對於藩鎮,趙匡胤采取了『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谷』的策略,並采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將這些將領送到各地當節度使。
隨後,趙匡胤又逐漸削弱節度使的實權,使得節度使失去了實權。
禁軍將領一分為三,全都對皇帝負責。
中央設置樞密院,將調兵權和統兵權逐步分離。
在趙匡胤的一系列改革之下,軍隊的最高權力歸皇帝所有,失去了地方兵權的節度使,即便想叛亂也沒有實力叛亂了。
上圖_ 趙匡胤《927年-976年》
唐朝用了一個半世紀無法平定的藩鎮割據,卻在趙匡胤登基後短短的16年裡輕松平定了。
趙匡胤能輕松平定藩鎮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皇權高度集中。
這是中晚唐時期的皇帝所比不了的一點。
就拿中晚唐時期的三大中興之主——唐憲宗、唐武宗和唐宣宗而言,唐憲宗僅僅是削弱了宦官權力,沒有徹底收回皇權。
到了執政後期,唐憲宗又用宦官去掌握軍隊。
皇權再次旁落。
唐武宗驅逐宦官,收回皇權,但在位時間太短。
唐宣宗僅僅用宦官和文官搞平衡術,部分權力還是在宦官手裡。
而宋太祖趙匡胤采取很多辦法將皇權徹底收回自己手中,並將皇權的絕對權威從自己手裡傳給趙光義,並從趙光義手裡一直傳下去。
這一點在中晚唐時期是沒法做到的。
上圖_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第二,趙匡胤采用了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多種辦法逐漸擠壓藩鎮的權力。
趙匡胤本身就是職業軍人出身的皇帝,又做過節度使,對於如何消除藩鎮割據的影響,趙匡胤必然比中晚唐的皇帝要清楚很多。
和趙匡胤采用多種辦法擠壓藩鎮權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晚唐的皇帝隻用軍事手段打擊藩鎮,此舉隻能讓藩鎮表面屈服,但無法根除藩鎮割據的土壤。
而趙匡胤的策略就徹底根除了藩鎮割據的土壤。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宋史》《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