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遼東,隋朝的敗落。《網路歷史》

楊廣無疑是一個聰明的帝王,也是一個盡心竭力,敢於付諸實踐的帝王,繼位後短短幾年內,對外先後巡查突厥以示威,巡查北疆和西域,開疆擴土,揚大隋國威,該打的仗就打,毫不示弱,對內則是削弱世家大族和權貴的影響力,加強自己的中央集權,蘇威,高潁,楊素這些人一個個都被罷相,隨之而起的是楊廣自己親手提拔的心腹。

一切都符合楊廣所規劃的那樣,他也沒有想到會在一個小國家手機栽跟鬥,而且栽了三次,弄得天下局勢失控,最終命喪江都。

這個小國家叫高句麗,起因眾說紛紜,不過一個直接原因是高句麗野心勃勃,不僅在楊廣著急眾多小國家會盟時候不出現,還挑釁隋朝,楊廣讓他請罪的書信也置之不理,這就激怒了自負甚高的楊廣,恰好也需要東征來提拔一批將領,於是楊廣決心再次禦駕親征,帶領全國之兵討伐,召集了一百多萬人出兵。

612年,分兵二十四路,擺著一字長蛇陣就出發了,當時沒有人重視這個事情,大家都覺得這次馬到成功,高句麗彈丸小國,拿什麼抵抗隋朝大軍?

除此之外,楊廣為了限制一些將領,給予軍隊很大的掣肘,比如軍隊沒有統一的統帥,而設置了很多監軍,比如每個軍隊都設置了撫慰使,專門負責節制將領,當然,名義上是接受高句麗的投降。

這仗還沒打,就想著敵人會投降,楊廣的驕傲可見一斑,驕兵必敗,也是如此。

隨著軍隊開拔,到達了遼水河邊,看見高句麗人嚴陣以待,明白是得打仗了,隔著水自然要渡河,於是隋軍開始搭橋,當時的前鋒部隊是麥鐵杖,作為一個曾經的江南土匪,被楊廣親手提拔的將領,他作戰非常勇猛,但是因為橋的問題,不到對面,還差了一點,到這個時候也不能撤軍,於是麥鐵杖帶領精銳就遊水過去和高句麗激戰,自然是寡不敵眾,就殉國了。

剛開戰就損失一員大將,讓隋朝躁動的心也開始冷靜了下來,或許,這場仗沒這麼好打。

隨後另一座浮橋修好後,大軍順利渡江,圍困了遼東城。

但是隋煬帝的好大喜功表露無疑,他先是修建了一個城池用來恐嚇高句麗人,結果沒用,不得已之下繼續圍攻,但是下令一旦有人投降必須接待,結果高句麗人反復無常,一旦感覺守不住就投降,然後隋軍撤軍後再次進攻,如此拉扯,一個月後還沒有攻下遼東城。

當然,隋朝兵多,在水軍將領來護兒帶領下渡過大同江,隨後朝著高句麗首都平壤進軍,再途中和高句麗遭遇了激戰取勝,來護兒決定繼續進軍,因為他和麥鐵杖一樣,都想報答楊廣。

想著直接進攻平壤,當時有部下認為不能孤軍深入,應該等待援兵,但是來護兒是主將,於是這四萬孤軍突襲平壤,結果被高句麗示敵以弱,隨後精兵突襲擊敗,這幫水軍撤到大同江邊已經隻剩幾千人,保護自己都勉強,更不用說接應陸軍了。

陸軍攜帶著大量糧食又走不快,在老將於文仲帶領下雖然打過幾場勝仗,但是在楊廣的幹涉下,軍隊帶著少量糧食前進。

而高句麗的宰相為了探聽虛實,假意投降來隋軍陣營,本來於文仲有楊廣密令,高句麗的重要人物投降一律關押,楊廣也不糊塗,明白有些人不能放,但是壞在這裡的撫慰使不受重視,也不知道楊廣有這個密令,他就堅持要善待這個宰相,而其他將帥也不敢和這個撫慰使對著來,於是這個宰相就跑了,不僅僅是錯失良機,更重要的是讓人家知道了隋軍缺少糧食的情況,高句麗決定繼續示敵以弱,他明白隋朝的後勤跟不上了。

而隋朝這邊,宇文述想撤軍,於文仲覺得繼續打才對,眾將一聽於文仲的理由,還沒打出來氣勢,隨隨便便撤軍,皇帝會怪罪,那就打吧,然後發現高句麗不斷勾引,遇到的都是一些孱弱之軍,就這樣一路推進到平壤城下,才發現水軍不在,來護兒帶著殘軍撤了,沒有水軍,平壤拿不下來,而且後勤斷絕,軍隊就在這裡駐紮也有些慌亂。

這時候高句麗這個宰相又出來騙他們說願意去投降,隋軍就撤了,這也是沒辦法,一來打不下來,二來沒糧食了,就這樣往回撤軍的時候渡江被高句麗追擊,三十萬府軍精銳基本喪失殆盡,名將死了一大堆,無奈之下,第一次討伐高句麗以慘敗收場。

但是楊廣不死心,他又決心出兵第二次,他接受不了上次的失敗,這次他把什麼撫慰使,監軍都撤了,給予將領權利,鑒於精銳缺少的問題,又招募了一大批驍果《就是罪犯》來充軍,實際實力已經大大縮減。

這時候已經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了,山東的王薄號稱『知世郎』,寧願造反而死也不想死在遼東,很多百姓跟隨,還有百姓寧願砍掉手腳,也不願意去當兵。

但是楊廣認為天下大事都取決於門閥,他並不覺得這些百姓能幹什麼,繼續出兵。

這次繼續在遼東城下苦戰,隋軍士氣高昂,來護兒水軍繞後,宇文述合圍包抄,要看就要勝利的時候,國內傳來了消息,楊玄感起兵造反了,楊廣無奈之下匆匆撤軍,大量的糧草,武器都丟在了遼東。

楊玄感作為楊素的嫡長子,繼承了楊素很多的政治資產,一呼百應,加上出身高貴,聲望又高,迅速威脅隋朝的根基,楊廣隻能無奈撤軍,二次討伐以失敗告終。

楊廣帶著大軍匆匆回來平叛,楊素久攻洛陽不下,被諸多軍隊圍毆,不久之後就平定了叛亂,但是天下也開始浮躁了起來。

面對這種情況,楊廣還是要出征高句麗,第三次北伐在大量民眾的起義聲中出動,結果高句麗投降了,楊廣無奈之下接受了投降,北巡,結果被突厥困在雁門關多日,最終是雲定興和麾下小將領李世民虛張聲勢,加上各種外交手段楊廣才逃了出來,至此之後,楊廣一蹶不振,回到了洛陽後鬱鬱寡歡,對這個天下很失望,他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多的百姓造反,最終他決定回到江都,那個他曾經呆著很開心的地方,他不要他的天下,也不要他的臣民了。

616年,楊廣讓他的孫子楊桐在長安替他駐守,讓屈突通輔助,帶著自己的禁軍和親信,蕭皇後等南下江都,曾賦詩『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

去時顏色在,離別隻今年』。

大家都知道,他回不來了,到江都後的楊廣變得不理政事,隻喜歡喝酒,有時候喝醉了也會叫著『大好頭顱,誰人砍之』,而背後是失控的世家大族,宇文家權傾朝野,無人制衡,各地的諸侯,起義軍野心勃勃,而所有人都在等待時機,流離失所的百姓忍耐不住就會造反,失望的楊廣隻是在等待著生命的終結,楊花落盡,盡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