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年《614年》二月,楊廣下詔第三次討伐高句麗,在詔書中楊廣表達的語氣頗為雄壯∶”黃帝五十二戰,成湯二十七征,方乃德施諸侯,令行天下。
盧芳小盜,漢祖尚且親戎,隗囂餘盡,光武猶自登隴,豈不欲除暴止戈,勞而後逸者哉。
“
楊廣在詔文中將自己比喻成成湯周武王,目的要除暴止惡,為自己禦駕親征尋找歷史依據。
這個詔文內容相比於前兩次而言,順天應民的總基調沒有變,但詔書沒有提及前兩次出兵的失敗,反而將自己放在除暴的正義位置上,但其實就是為自己出兵高句麗尋找符合道義的理由。
楊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的隋朝國內局勢已經相當不穩,甚至是混亂迭生,楊廣借此想轉移視線,利用外部矛盾來解決內部矛盾。
於是,隋軍百萬軍隊就又被楊廣帶到了遼東前線,和前兩次一樣,隋軍繼續水陸並進,但是與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有了大量逃亡者,甚至有人故意違反規定,讓自己深陷大牢也不願意奔赴戰場。
例如劉弘基因為家中貧寒,自己不能配備齊作戰裝備,走到半路時,感覺自己可能會因為達不到作戰要求而被斬首,於是便和同伴將農民的牛殺掉,讓當地官府將自己關進大牢。
從劉弘基的做法可以看出,當時隋軍上下已經出現厭戰情緒,但楊廣卻依舊信心十足。
楊廣三月路過涿郡,和大量逃亡者擦肩而過時,他都沒有喪失信心,並在到達盧龍縣的臨渝宮《今河北撫寧》後,在曠野設壇祭祀黃帝,楊廣將抓到的逃兵斬首,以人血塗鼓,想借此震懾逃亡者,但依舊擋不住大量逃亡者。
四月二十七日,楊廣到達北平郡《今河北盧龍縣》,一路上楊廣得到各地民變叛亂的消息。
他一方面詔令分兵征討,一方面繼續行軍,但因為逃亡很多,所以行軍緩慢,一直到七月十七日方才到達遼河邊上的懷遠鎮《今遼寧省懷遠縣》。
經過將近三個月的行軍,天氣開始逐漸轉涼,再加上大量逃亡,即將奔赴戰場的隋軍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
高句麗方面雖然前兩次頂住了隋軍的進攻,但自身也已經是強弩之末,從雙方的形勢對比來看,如果隋軍再加把勁,不是沒有拿下高句麗的可能。
但即使拿下高句麗,隋朝也無法長期占領這個地方,所以東征高句麗絲毫沒有意義,隻是楊廣在乎自己的權威,一定要挽回前兩次失敗的顏面,所以必須要出兵征討。
三征高句麗就是在隋朝內部政權不穩,以及隋軍疲憊的現狀下開始打響,來護兒率領水軍首先從遼東半島登陸,攻占了高句麗的畢奢城《今遼寧大連》,但水軍副統領周法尚在行軍途中病逝,至死也沒能看到攻滅高句麗。
高句麗軍隊雖然拼死抵抗隋軍,但在來護兒的指揮下,隋軍還是一路勢如破竹進逼平壤城下,高麗王高元深感恐懼,權衡本方實力之後,覺得軍隊已經人疲馬乏,所以遣使向楊廣上表請降。
由於前兩次的失敗,楊廣對此次征討是否能夠真正取勝也不是那麼有把握,對戰局的發展心中也沒底,所以當高元遣使來請降的時候,楊廣認為總算是掙回了些臉面,於是下令讓隋軍停止攻擊,接受高元的投降,並遣使持節前往來護兒軍中,詔令其帶領水軍回師。
來護兒剛剛打了勝仗,而且物資充足,士兵們鬥志昂揚,對拿下高句麗都十分自信,現在接到回師的詔令,大為不滿,因此不肯奉詔上表請戰。
長史崔君肅認為皇帝詔命不可違,來護兒卻認為皇帝陛下不知道戰場具體情況,輕易相信高元,又會導致無功而返,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如果沒有達到最終目的而輕易退兵實在太輕率,他表示寧肯獲罪也要生擒高元,而且現在是唯一的機會,錯失了戰機恐怕就不會再有了。
如果站在來護兒的統兵將領角度來看,指揮實際作戰的將領都有建功立業之心,而且也都能征善戰,如果不是楊廣禦駕親征,將作戰任務交給某一位將領統一指揮,或許就能順利拿下高句麗,但是因為楊廣站在了前臺,所以有的人就不敢違背皇命。
崔君素當時看到來護兒不肯奉詔,便向眾將高聲喊∶”若從元帥,違拒詔書,必將聞奏,皆獲罪也。
“因此眾將恐懼,紛紛勸來護兒奉詔退軍,最終來護兒沒有辦法,隻能率領大軍回師。
八月四日,楊廣從懷遠班師回朝,三次大規模的征討高句麗軍事行動就此結束。
雖然第三次相比於前兩次,楊廣總算是掙回了臉面,但從實際效果看,依舊是無功而返。
楊廣沒有想到,在回師的路上,走到邯鄲時,遭到了農民起義軍的偷襲,楊廣的禦馬被農民軍掠奪走,這讓楊廣十分鬱悶。
楊廣回到長安是在十月十五日,次日便下詔征召高麗王高元入朝,高元當然不會理會,楊廣又感到羞辱,於是便拘押高句麗使者,下令整軍備戰,試圖再次興兵征討高句麗,但此時天下大亂,楊廣也已無暇顧及,他終於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夠左右,即使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是有限度的。
楊廣在京城長安還沒有待一個月,國內政治成了一團亂麻,他內心也是焦躁不安,下令讓百官跟隨他前往東都洛陽。
需要說明的是,這是楊廣最後一次告別京城長安,此後他再也沒能回到這裡。
大業十一年《615年》正月,在元旦朝會後,楊廣於東都洛陽新城的宮殿中,設宴招待百官以及四夷使節,當時前來朝貢的有突厥、新羅、襪竭、吐火羅、俱慮建、龜茲、疏勒、安國、曹國、何國、穆國、於闐、沛幹、忽論、契丹等眾多國家,但沒有高句麗使者。
楊廣三次大規模征討高句麗,想迫使其臣服於自己的武力之下,結果反而是高句麗沒被征服,那些接受隋朝恩德的國家倒是全都臣服,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在楊廣看來,四夷使者前來朝貢,不如說是來看熱鬧,以隋朝為核心的藩貢體系和華夷秩序可能會瓦解,但楊廣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還是拉開遮羞佈,不僅大宴四夷,而且加以賞賜。
宴會結束後,當楊廣回到自己的宮殿時,頓時覺得內心十分荒涼,他獨自飲酒大醉,寫下了一首五言詩,不過詩文已經失傳,隻知道後兩句是”徒有歸飛心,無復因風力”。
事實證明,楊廣寫下的這兩句詩,就像一個預言,預示著他這個至高無上的帝王無力回天,而當時的國內政治局勢,也確實印證了他這兩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