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聽徐茂公勸阻,饒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為何恩將仇報殺了他。《網路歷史》

在小說《隋唐演義》中,單雄信是個講義氣,重承諾,頂天立地的英雄。

在經典橋段『鎖五龍』中,單雄信被唐軍所擒。

而單雄信執意不投降於唐朝,最終為李世民所殺。

單雄信的悲慘遭遇,得到了後人廣泛的同情。

為了給單雄信『報仇』,評書人甚至杜撰單雄信先後轉世為高句麗的淵蓋蘇文和武則天。

前者誅盡投降唐朝的瓦崗諸國公,後者誅盡李世民的子孫。

那麼,單雄信的死真的很冤枉嗎?

就讓我們拋開評書演義,從《資治通鑒》中找出單雄信橫死的真正原因。

在歷史上,單雄信同樣出身於綠林。

他是山東曹州人,自幼練習武藝,力大無窮,有萬夫不當之勇。

隋末大亂時,單雄信與同鄉徐懋功《徐茂公的原型》一起投奔瓦崗寨的翟讓,成為他的重要將領。

在李密投奔瓦崗之前,單雄信和徐懋功一直以打家劫舍為生。

按徐懋功後來的說法,就是一殺人如麻的狡賊。

當李密投奔瓦崗寨後,舊瓦崗軍就逐漸由以劫掠為生的賊軍,轉變為爭奪天下的勁旅。

在與張須陀的作戰中,瓦崗軍大破隋軍主力,威震天下。

而在戰鬥中,單雄信、徐懋功均功不可沒。

此戰中,隋朝軍官秦瓊、羅士信、裴行儼等人也加盟了瓦崗。

但就在瓦崗軍如日中天之時,其內部卻發生了內訌,李密和翟讓發生了火並。

在一場鴻門宴上,李密背信棄義,誅殺了翟讓。

席間埋伏的刀斧手將徐懋功砍成了重傷,而單雄信見勢不妙,隻好向李密磕頭求饒,簡直面子丟到了家。

李密的謀士房彥藻見此情況,認為單雄信輕易屈就他人,乃是無忠無信之人,理應殺掉,以絕後患。

但是李密愛惜單雄信的才能,執意不許,仍保留了他的官職。

單雄信雖然表面上服從李密的領導,但卻深深將當時跪地求饒的奇恥大辱印刻在心理。

公元618年,李密的瓦崗軍與王世充在洛陽邙山附近展開決戰。

當時,王世充曾多次輸給瓦崗軍,李密對他非常輕視。

但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委以重任的單雄信,實際早就和王世充暗通款曲,背叛了他。

戰鬥打響後,詭計多端的王世充專門在軍中找了一位面貌酷似李密的士卒,將他五花大綁地列在陣前,揚言李密已經被擒。

瓦崗軍不知是計,竟全線崩潰。

而王世充率領江淮勁卒趁勢掩殺,李密經營多年的精兵竟一戰而潰。

李密見勢不妙,於是向側翼的單雄信緊急求救。

誰知單雄信卻充耳不聞,視若不見。

李密心知單雄信已經背叛了自己,感到不知所措。

有謀士建議李密,可投奔駐紮在黎陽的徐懋功,可以穩住陣腳。

但是李密卻認為,既然單雄信背叛了自己,和他乃是刎頸之交的徐懋功又為何會忠於自己,況且現在李密已經是光桿司令。

無奈之下,李密被迫投降了李唐。

而徐懋功不願投降王世充,也舉黎陽之地投靠李唐,而他也因功勞被賜姓為李,以後都以李世績之名橫行亂世。

而單雄信呢?

則美滋滋地投降了王世充,被封為大將軍。

與單雄信一樣,秦瓊、程咬金、牛進達、李孟常、羅士信等瓦崗舊將也投降了王世充。

但與將自己緊緊綁在王世充戰車的單雄信不同,秦瓊、程咬金、羅士信根本看不起王世充的為人。

因此他們找了個機會,便投降了唐朝。

就此,瓦崗諸名將,僅有單雄信一人仍在王世充處效力。

雖然單雄信僅有一人,但仍給唐軍造成了極大威脅。

公元619年,李世民帶兵進攻洛陽,而單雄信則成了他最危險的敵人。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單雄信曾差一點就奪了李世民的性命:

『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績呵止之,曰:『 此秦王也』 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

簡單翻譯就是,李世民圍攻洛陽時,單雄信曾單槍匹馬殺向李世民,差點就能將之刺於馬下。

在這緊急時刻,徐懋功卻在一旁大喊:『這是秦王,休傷吾主!』為了給老友一個面子,單雄信竟轉頭就走,放過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洛陽之戰結束後,王世充率單雄信等人被迫向唐軍投降。

按說,單雄信曾在戰場上饒過了李世民一命,李世民應該投桃報李,也饒他一命。

同時按照李世民求賢若渴的性格,怎會不愛單雄信的過人武藝呢?

而徐懋功也勸說李世民:

『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

然而李世民卻並沒有因單雄信的饒命之恩就赦免其性命,仍執意將其處死。

在很多人看來,李世民此舉完全是忘恩負義。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事實上,李世民殺單雄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邙山之戰中,單雄信背棄李密,投靠王世充,是為不忠;在洛陽之戰中,單雄信僅聽徐懋功的一句話就饒過李世民一命,實際也是對王世充的不忠。

由此可見,單雄信不過是身在兩端,待價而沽的兩面派。

王世充勝了,單雄信自然可以雞犬升天;即使王世充敗了,單雄信依然可以依靠自己對李世民的饒命之恩獲得赦免,甚至得到重用。

單雄信這點私信,精明的李世民又如何會不知?

既然單雄信可以為了富貴背叛李密和王世充,誰又能保證他不會背叛自己?

因此,即便單雄信再英勇,徐懋功求情再懇切,李世民也不能留他。

實際上,李世民殺單雄信,也是有先例可循。

楚漢戰爭時,劉邦曾被項羽部將丁公追得走投無路。

無奈之下,劉邦隻好對丁公大喊:『兩賢不相害!』而有意兩頭下註的丁公果然心領神會,饒了劉邦一命。

但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卻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向自己表功的丁公。

原因無他,兩頭下註之人,不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