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錘,為何《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很萌,而李元霸的如此碩大?《網路歷史》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打鬥戲,崔器手持雙錘大戰手持單刀的突厥人曹破延。

崔器將兩把鐵錘舞得虎虎生威,曹破延很快力怯不支,被他打倒在地。

崔器劇照

看官們覺得,雖然崔器武功高強,錘法精湛,但是,它手中的雙錘,卻給人一種『萌萌噠』之感。

畢竟,在我們的腦海裡,古代的大錘並不是長這個樣子的,它們不應該像李元霸的一樣,都長得很碩大嗎?

一、文學中的『大錘』們

在古典章回體小說中,特別喜歡塑造使用大錘的角色,以至於在不同小說中,接二連三的出現用大錘的猛人組合。

比如《說嶽全傳》中的『八大錘』,也就是四位使用大錘的武將:嶽雲一對銀錘,嚴成方一對金錘,何元慶一對鐵錘,狄雷一對銅錘,打得金軍鬼哭狼嚎。

嶽雲劇照

《隋唐傳》裡,也有另外一個『四猛八大錘』組合:第一金錘李元霸,第二銀錘裴元慶,第三銅錘秦用,第四鐵錘梁師泰。

李元霸劇照

其中尤其以李元霸的錘最為強悍,他使用的兩柄鐵錘,400斤一個,兩個合計800斤,各個如水桶一般,簡直就是神兵!

不過,用今天科學的眼光看,這麼大的錘子,肯定是小說家言,不合乎常理。

另外,在其他小說中,還有劉秀麾下的八大錘、楊六郎麾下的八大錘等等,我們不再贅述。

但通過以上這些『大錘們』,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這種威猛兵器和它們勇猛主人的喜愛。

既然李元霸們碩大的大錘乃是小說家虛構的產物,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大錘們』,它們真正的樣子如何。

李元霸形象

二、古代『大錘』長啥樣?

1、『大錘』就是『骨朵』

我們剛才提到,在《說嶽全傳》中,嶽雲是使錘的。

而在歷史上,確實也有這樣的記載。

《宋史·嶽飛傳》嶽雲的附傳記載:『《嶽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登城』這裡的鐵椎,就是指的鐵錘。

不過,在宋代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中,它有另外一個較為通用的名稱——『骨朵』

手持骨朵的士兵

中國歷史上關於骨朵的最早記載,也是來源於宋代。

宋代文人宋祁在他的《宋景文筆記》卷上《釋俗》中說:

國朝有骨朵子直,衛士之親近者。

予嘗修日歷,曾究其義。

關中人謂腹大者為『胍肫』《guā zhūn》,上孤下都。

俗因謂杖頭大者亦為『胍肫』,後訛為『骨朵』。

這裡說的是,骨朵原來的名字是『胍肫』,因為口音誤傳為骨朵。

骨朵

2、『骨朵』的樣子

一般來說,骨朵分為三類:『蒺藜』類、『蒜頭』類、『沙袋』類。

1、『蒺藜骨朵』:此類骨朵的頭部有鋒刃或者是乳釘,呈放射狀,殺傷力極強。

我們在《水滸傳》中看到霹靂火秦明手持的狼牙棒,就是『鐵蒺藜骨朵』。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的蠻王沙摩柯,也是使用『鐵蒺藜骨朵』。

秦明劇照

2、『蒜頭骨朵』:這類骨朵又被稱為是『朱蒜』或者是『鐵瓜』,顧名思義,它的頭部呈蒜瓣狀或者是棱柱狀,整體為圓形或者是橢圓形。

《長安十二時辰》中,崔器所使用的雙錘,就屬於『蒜頭骨朵』。

古畫中的蒜頭骨朵

3、『沙袋骨朵』:這類骨朵比較特殊,它源自於契丹人的一種刑具,其頭部呈球狀,部分球體表面飾有簡單的花紋。

《遼史·刑法志》記載:『然其制刑之凡有四:曰死,曰流,曰徒,曰杖…..。

鐵骨之數,或五、或七』,也就是說,『沙袋骨朵』是對犯人執行杖刑的一種工具。

古畫中的沙袋骨朵

三、古代『大錘』發展史

骨朵的歷史十分久遠,它最早出現的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當時,古人類為了狩獵需要,經常制作一些石球,作為遠距離攻擊獵物的工具。

而到了新時期時代,這類石球便發展成為了環狀的石器。

後期,又出現了錘斧形石器、多瘤形石器等等。

環狀石器

進入青銅器時代以後,環狀石器就演變成為了另外一種古老的兵器——銅殳《shū》。

銅殳是一種錘擊類武器,有棱無刃、安裝長柄 ,是當時盛行在戰車上的五種兵器之一。

秦代以後,由於戰車退出了歷史舞臺,銅殳也被永遠丟出了人們的武器庫。

銅殳

但是,它的演變體卻一直在發展。

一個方向是實戰,而另一個方向是禮器。

在實戰方向上,殳安上了『刺』,也就變成了『蒺藜骨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狼牙棒』,因為其殺傷力巨大,甚至被北方遊牧民族吸收利用。

禮器方向,到了漢代,出現了一種叫『金吾』的兵器,就是一種兩端塗金的銅棒,朝廷中禦史大夫、司隸大夫一級的官員可手持『金吾』。

因此,歷史上才有了劉秀那句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而我們剛才提到的『蒜頭骨朵』,其表面無棱無刺,因而其實戰功能已經愈加減退,逐漸變成了一種儀仗類器具。

比如,在《金史·儀衛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天子非祀巡幸遠山,則用常行儀衛……各持金鍍銀蒜瓣式骨朵』。

古代儀仗隊

由此我們可知,在金朝軍隊的儀仗隊中,多用這種鍍上了金銀的『蒜頭骨朵』來展現皇家的牌面。

而在兩宋時期的出土文物中,也可以發現這種現象,那就是骨朵已經基本不再用作實戰,而是成為武士手中所持的軍仗禮儀用具。

到了明清時期,骨朵的軍事用途徹底消失,成為專門的禮儀器具。

《明史·儀衛志》中提到:『宮中常用儀衛二十人,內使八人,色繡幡二,金斧二,金骨朵二……』,金骨朵和金斧,已經成為了單純顯示皇家威儀之物,對於金骨朵,民間還有一個有趣的叫法——『金瓜』

而除了金骨朵,甚至還出現了瑪瑙骨朵、玉骨朵等裝飾物或者把件了。

小結:《長安十二時辰》真實還原了古代的大錘——『骨朵』。

真正用於實戰的鐵錘,其重量根本不會動輒幾百斤,像劇中這種手持的錘子,也僅僅幾斤或者十幾斤而已。

隻不過,崔器手中的『蒜頭骨朵』,殺傷力肯定不如『蒺藜骨朵』。

如果道具組在上面再來點刺,才顯得更加寫實!

圖文分享自:深夜聊齋

點擊以下任意關鍵詞,即可查看相應文章,查看更多請您發送關鍵詞給我們,我們持續更新,請繼續關注我們刀劍檔案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