謚號,是古代對一個人生前功績蓋棺定論的說法,多見於皇室、高官權貴。
『文』,是謚號中比較常見的一個字,歷史上謚『文』的皇帝很多,如漢文帝、隋文帝等等。
按照《逸周書·謚法解》裡的解釋,『經緯天地、慈惠愛民曰文』,也就是說,能謚號『文』的皇帝,都是才能卓著,還愛惜百姓的。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謚號『文皇帝』,他是大名鼎鼎的隋煬帝的父親,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勵精圖治,史書對他不乏溢美之詞。
他終結了自『五胡亂華』以來,數百年四分五裂、動蕩不安的亂世,阻止了北周的鮮卑化政策,推行漢化,並制定和頒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
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
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
』《隋書》裡這段話,就是說在楊堅治下,大隋百姓基本上實現了時和歲豐,安居樂業。
飽受數百年戰亂之苦的民眾,終於能夠過上太平日子了。
楊堅在位期間,最被稱贊的便是『開皇之治』了,後人稱它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古代史中,最為難得、堪稱奇跡的『盛世』。
主要理由是:一用的時間短;二起點太低;三記載真實可信。
在數百年亂世的起點下,楊堅實現『開皇之治』隻用了二十年,如果從統一天下算起,更是隻用了十一年。
而關於『開皇之治』的記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隋朝的糧倉積存的糧食多到變態,開皇之治時期積攢下來的糧食,一直到唐貞觀年間都還沒有吃完。
《貞觀政要》中,監察禦史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此時,距離隋朝滅亡已經將近20年,距離隋文帝駕崩,已經過了33年!
1969年,考古人員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遺址——含嘉倉,占地約45萬平方米,共探出259個糧窖,其中一個居然還保存著谷子50萬斤,當然已經變質碳化了。
但是隋朝的富裕與富足,可見一斑。
不過,『開皇之治』如此盛世,為何大隋就在短短的10數年之後,迅速土崩瓦解了?
吃飽肚子,始終是幾千年來老百姓最實際的追求。
只要讓老百姓吃飽,就是千年聖君;而讓老百姓吃草的,就是獨夫民賊,人人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
隋朝這麼多糧食,自然是足夠養活老百姓的,老百姓似乎不用擔心沒飯吃。
然而,真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完全不是!
《貞觀政要》載: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發生大旱災。
『人多饑乏。
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
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許多災民因沒有糧食而被餓死,當時政府倉庫裡的糧食爆滿,可隋文帝卻無動於衷,沒有任何要開倉放糧的意思。
結果,就出現了很『奇葩』的一幕,政府糧倉盈溢,而百姓卻餓殍遍野。
對此,唐太宗有雲:『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惟在百姓苦樂』。
隋文帝隻在乎糧倉是否堆滿,而忽略了設立糧倉的目的:讓老百姓在災荒之年有口飯吃。
而這一幕,也成了很多隋末起義軍的口號。
如劉武周:『今百姓饑餓,死人相枕於野,王府尹閉倉不恤,豈憂百姓之意乎!』?
隋朝時,人口和土地數量比起北周時期,並沒有太大變化,就算略有增長也不會是爆炸式的增長,也就是說隋朝的人口、土地以及糧食產量是基本恒定的。
那麼,隋文帝是如何在這恒定的人口與土地中,得到比前朝多數倍的糧食的呢?道理很簡單,薅老百姓的羊毛!靠著高額賦稅,從老百姓口中奪糧。
有人又要說了,隋文帝不是輕徭薄賦嗎?確實,楊堅說過這話,隋朝賦稅『明面上』的數據確實降低了不少。
但是,楊堅真的『輕徭薄賦』了嗎?當然沒有!如果真的是輕徭薄賦的話,百姓多少會有些餘糧在手,怎麼會動不動就鬧饑荒呢?接下來就是重點:楊堅調整了度量衡!
《隋書·律歷志》記:『開皇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又在《左傳正義》中說:『周隋鬥秤,以古三而為一』由此可知,就算楊堅『輕徭薄賦』,隋朝百姓也要比以前多交一倍的糧食,賦稅不減反增!
魔鬼藏在細節中!
如此一來,隋朝官方自然府庫充實,可是百姓也真的是糧倉空空,『倉粟爛積而百姓饑餓』,時和歲豐而餓殍遍野!所以,隋朝的富強隻不過是統治者們富強,而絕非民眾富強,是典型的『國進民退』的富強。
所謂『開皇之治』,也隻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虛假盛世罷了!
《參考資料:《隋書》、《貞觀政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