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一個是千夫所指的獨夫民賊,一個是萬人敬仰的賢君明主;一個被釘上了暴君的『恥辱柱』,一個被戴上耀眼的『光環』;一個被罵作『萬世暴君』,一個被譽為『千古一帝』。
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評價,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然而,他們的人生歷程卻有著極其驚人的形似之處。
第一,他們都是英武將才,一統中華;第二,他們都通過『奪嫡』手段登上皇位;第三,他們都對自己的父皇不忠不孝;第四,他們都廣開四邊,拓展中華版圖;第五,他們都讓北方的突厥族膽顫心驚,俯首稱臣;第六,他們都頗具文采,都有名篇千年流傳;第七,他們都親征高麗,均無功而返;第八,他們都通過『讖語』屠殺大臣;第九,他們都有過服食『仙丹』的荒唐經歷;第十,他們都英年早逝。
從以上的十點可以看出,兩人年代相近,作為相仿,就是是一部小說的上下部,從某種意義上,如果說李是楊的翻版也未嘗不可。
但是,歷史對他們的認可為何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
這固然有『短命王朝多暴君』的歷史因素,也存在『亡國之君名聲差』的人為因素,但最重要的他們在執政細節上,具體一點講就是在爭取民心方面,有著天壤之別。
說到這裡,我在說一下被後事認為隋煬帝楊廣被認為窮兵黷武得事件吧,那就是東征高麗。
我相信我不說高麗是哪裡,相信大家也知道。
東征高麗不就是為了維護主權完成和人民不受欺辱嗎?
難道這也是錯誤?
總比一味退讓好的多,最起碼證明了大隋王朝不是好欺負得!
楊廣在位時,還開鑿了大運河,為以後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打通絲綢之路,使大西北地區融入中華版圖……然而,他在建立千秋大業的同時,因為絲毫不顧及百姓的切身利益,也給全國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就在他第三次攻打高麗的時候,民眾趁機造反,國內烽煙四起,在如火如荼的起義浪潮下,他和他的大隋帝國很快全線崩潰。
李世民上任之初,就意識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接著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因為明白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一再節制徭役、安撫民心,廣施善舉、籠絡人心,禮遇大臣、固其忠心,從而形成了內有忠臣傾心輔佐,外有順民安居樂業的『貞觀之治』。
而隋煬帝也曾勵精圖治過,隻不過是天下太平後,過於追求享受。
其實歸根結底,他們兩個如此類同的人之所以會出現兩個截然相反的結局,就是因為一個是個是開國之君,一個是亡國之君而已。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