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科舉史1300年出進士博士13萬人。
2020年全國畢業博士6.1萬人。
一年趕上古代起碼600年《650年不到》。
進士1300年:隋朝到清末
鄒藍/文,圖
前面說到,陳正祥教授在《中國歷史文化地理》一書有關章節中認為,中國科舉時代的進士,相當於美國現代教育的博士學位。
我也在前面補充說,進士可能比不上法國之前三階段博士時期的國家博士學位。
這個國家博士,都是法國學界功成名就的人才能有可能拿到的學位。
這個類比中國院士?我進而覺得,中國的兩院院士中有一些是有真才實學的,而另一些則是學術泡沫。
屠呦呦得了諾獎,連院士都當不上。
或者是,她根本對院士頭銜沒有興趣,so what,WTF。
還是言歸正傳。
從隋煬帝時期《隋朝大業元年《605年》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續了1300年。
據研究,通過科舉大約出了十萬名進士,還有百萬名舉人。
舉人從省級科考《鄉試》中脫穎而出,相當於現在的本科學歷。
順便說一句,未中舉獲得功名的讀書人,出路一般是入幕,即給官員當幕僚,或者開館收徒在家鄉教書,對中國鄉村普及識字率,是有貢獻的,尤其是通過宗族祠堂為族內蒙童授課。
舉人再通過中央朝廷考試《會試》者為貢士。
貢士再參加理論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試,從中脫穎而出即及格者為進士,進士中前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這是殿試錄取的名次。
這相當法國以前的國家博士吧,doctorat d’etat.
順便說一句,古代三年全國出一個狀元《隻有國家級狀元》。
現在高考打雞血的內卷壓力下,狀元都庸俗化了。
校有校狀元,還有單科狀元;然後還有縣或區狀元《也有單科狀元》,到地市一級也有地市級的狀元和單科狀元,省市自治區也一樣。
隻是沒有國家級的狀元。
算一算,高考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五科,校,區縣,地市,省四級就各有不少所謂的狀元。
此外還有總分的狀元。
全國一年的所謂『狀元』,就可能比科舉1300年出的狀元還多。
有人歸納,1300年科舉史共出狀元504人,若包括地方政權的科舉考試,則還有遼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國《張獻忠》1人、太平天國14人,共計552人。
全國2000餘個縣,每個縣有一個總分狀元。
333個地區和地級市《293個地級市、7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那麼有333個地市級狀元。
同時還有31個省市自治區《港澳臺另算》,那麼有31個省級狀元。
如果不算校狀元和各級單科狀元,全國每年都能吹噓出2600個所謂的『狀元』。
可見今天如此『狀元』有多廉價。
我這裡不多說舉人,側重說進士,也就是陳正祥教授說的相當於博士Ph.D.的古代學位。
我選了清,明,宋和唐四大王朝說。
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清政權在初步穩定了對全國的統治後,就開始恢復科舉制度。
當年1645年,滿清政權舉行了清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的層層選拔,公元1646年,最終一次性錄取449名進士。
1904年清政府舉行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殿試。
在這次殿試上,慈禧太後一共錄取了273名進士。
這二百多人也成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批進士。
最後一名狀元為劉春霖。
無錫黿頭渚的刻石『黿渚春濤』,是劉春霖的書法。
1905年,清廷頒佈上諭,宣佈從此停止一切鄉試、會試、殿試等一切形式的科舉考試。
至此,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在清朝268年的歷史上,清政府總共舉行了112次殿試,總共錄取26849人,平均一次也就錄取200多名進士。
平均每年出進士100.18人。
明代常科共舉行了89次,錄取的進士約為25000名。
平均每次280.89人。
鑒於明朝國祚276年,平均每年出進士90.57人。
宋代的資料是,科舉登科進士總數六萬以上。
其中:正科進士四萬以上。
加上特奏名進士,總數達六萬以上。
特奏名即恩科,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宋太祖特詔賜貢士《解送禮部應試的舉人》、諸科連續15次以上未錄取的106人,授予本科出身。
太祖特別同情這些人,認為如果國家不用他們,他們就被廢棄了,太可惜!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下詔取184名『特奏名』後。
恩科由此開始。
凡士子於鄉試合格後,禮部試或廷試多次未錄者,遇皇帝親試時,可別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算擴招補錄?
北宋南宋一共319年,平均每年出進士188.08人。
唐代科舉取士始於高祖武德五年《622》,終於昭帝天祐四年《904》,前後282年,共開科273次,總取士8455人,其中進士6692人,諸科1569人,另有秀才29人,其他165人。
進士約占總數的80%.唐朝平均每年取士約23人左右。
清朝每年平均錄取進士100.18人,明朝每年90.57人,南北宋每年188.08人,唐朝每年23人。
四大王朝平均每年進士人數合計後除以四,則是401.83人,平均每年100人多一點。
那麼再算1300年科舉史,那就是整個科舉史出進士大約13萬人。
查得資料,2020年全國當年畢業博士研究生6.1萬。
兩年就趕上帝制時期1300年進士博士總量。
如此大的泡沫,真來勁。
看到文化上長期跟隨中國的越南,即便現在改用了拉丁文字,其學士學位拼音為cu nhan《舉人》,而博士學位則拼寫作tien sy《進士》。
根據讀音法則,這幾個拉丁化的越南詞讀音,應該近似廣西的壯語以及佈依語發音的『舉人』和『進士』兩個詞。
昔日漢語文化圈內的朝鮮半島以及越南,都通用漢字。
漢字固然在該三國棄用,不過幾百年來依據漢字的本地語言發音,是受漢字官話本音影響的。
比如『勞動』兩字,在朝鮮半島讀音若』rodong』,新聞在日語中發音若』shimbun』,朝鮮語則讀『sinmun』。
越南社會科學院,以文字字面意義說,是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
這算是一個有意思的旁證。
順便說一說,越南的高中生一詞,沿用了中國的秀才『Tú tài』,學士是『舉人;博士是『進士』都已經說了,碩士是Thạc sĩ,不知對應中國什麼詞。
而辦公樓寫字樓,越南稱之為文房『Văn phòng』,裡頭估計也應該有四寶《筆墨紙硯》吧。
法國高中畢業稱業士baccalauréat。
根據前法國殖民地越南的同類文憑叫秀才,法國的業士相當中國古代的秀才。
中國現在的高中生,在越南和法國則是業士,在古代則算秀才。
60年前,高中生秀才下鄉是知識青年。
那麼初中生當知青的呢,連秀才還不算,童生,副知青?
2022/9
2022年11月下旬,東北應該白山黑水了。
此圖是友人那裡借來的。
無錫,清名橋下南下塘。
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