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為何不稱『太祖』而是『文帝』?《網路歷史》

謚號就是古時候人們對死去的皇族、諸侯、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根據其生平的事跡進行總結,然後給出或褒或貶或惡或同情的稱號,簡單的說就是蓋棺定論。

謚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卻成於周朝,現在大家所認同的是在西周的恭王或懿王時期謚號制度被制度化,後在秦始皇時期由於始皇帝認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以下犯上的意思所以就在它廢除掉了,後在西漢時期,又被重新恢復,直至清朝滅亡才正式消失。

謚號往往有一到兩個字組成(當然僅限於唐朝之前,在唐朝之後皇帝的謚號就越來越長,比如清朝皇帝的謚號就多達二十二字),有褒平惡之分,比如文、武、明、睿和莊等這些就是褒謚,惠、獻等這些就是平謚,而煬、靈、厲這些就是惡謚,可以說基本上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謚號都離不開這些。

編輯搜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而廟號隻能用於皇帝,它是用於皇帝在皇族家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而一旦皇帝有了廟號,那就意味著這位皇帝就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廟,將單獨被供奉在廟宇中,但是如果皇帝沒有廟號則雖也會建立家廟,但是在數代之後就會被毀掉,然後這位皇帝的靈位則會被移到太廟與其他的先祖一起被後人供奉,當然這種做法隻在兩漢盛行,後來隨著廟號的濫用,基本所有的帝王都被合於一處祭祀,僅留下開國君主單獨祭祀。

廟號同謚號都起源商朝,但是在周朝的時候周王室隻保留下了謚號,卻拋棄了廟號,所以在看周朝皇帝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周朝皇帝是沒有廟號的。

而廟號被起用的時候同樣是在西漢時期,但是在兩漢廟號的使用卻不同於謚號,在當時兩漢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謚號,但很多皇帝都沒有廟號,終兩漢有廟號的皇帝就隻有七位,即太祖劉邦、太宗劉恒、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而兩漢其餘的十九位皇帝都無廟號,當然其中曾經也有幾位皇帝有廟號,比如穆宗劉肇、恭宗劉祜和敬宗劉保等,但是最後都因功績不足被相繼取消廟號,可以想象在兩漢非有大功於社稷的皇帝基本都很難有廟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西漢對於廟號的使用是非常嚴謹的。

同時在當時對於『祖』和『宗』的使用,兩漢也是極其嚴格,除了開國皇帝能稱祖,比如太祖、高祖、烈祖等,其他的後繼之君都隻能為『宗』,比如太宗、太宗和中宗等。

但是到了三國時期,隨著魏國對自家帝王,除了被廢的都賜予廟號,且都使用了『祖』,自此廟號和『祖』開始被逐漸濫用,而到十六國時期,連後趙、前燕和西秦這等小國都開始為自家的帝王用上廟號,甚至都稱『祖』,比如後趙高祖石勒、西秦太祖乞伏熾磐等等,自此廟號開始被大規模濫用。

此外,其實我們要了解一個皇帝大概是怎麼樣的,其實看他廟號就知道了,比如一般叫太祖和高祖的都是開國皇帝,太宗一般都是將國家帶入盛世的皇帝,興宗、成宗、顯宗一般指的是守成之君,高宗一般都是指的將國家有盛帶到衰的海底,哀宗、思宗則一般用於那些本不該是亡國之君的皇帝。

當然這些都是個大概,由於廟號都是人取的,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也有誇大的意思,比如南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他的廟號就是太祖,但是他並不是開國皇帝,所以廟號也並不是全都是真正的評價。

楊堅的謚號是『文皇帝』,廟號則是『高祖』,那麼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楊堅文皇帝的謚號卻不過分,這是美謚。

而高祖的確也配的上作為開國皇帝的楊堅,那麼很多人都不明白他為什麼不叫太祖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楊堅把太祖的廟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楊忠了,在楊堅創立隋朝之後他就追謚自己的父親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所以自然而然他就不能是太祖啦,再者高祖和太祖的意思是一樣的,《漢書詳解》中說到『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所以這兩個廟號並無本質上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