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唐與高句麗之間的恩恩怨怨,很多人腦海中的印象都是楊廣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都一樣的失敗了,甚至韓國還拍出了李世民被射瞎眼睛的神劇,那麼,縱橫東亞無敵,打得突厥、薛延陀、吐谷渾、吐蕃等悍敵俯首稱臣的李世民,在攻打高句麗時真的翻船,遭到嚴重的失利了嗎?
其實,網上之所以流傳李世民失敗而歸,並不是李世民真的打了大敗仗,而是李世民自己的戰略目標太高,沒能達成罷了。
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著中原內亂,在東北開始發展起來,到了隋朝建國後,更是開始屢屢挑戰隋朝宗主國的地位,不但「驅逼靺鞨,固禁契丹」,出兵入寇遼西,而且南征新羅和百濟,大有強力擴張之勢。
隋朝便先後對高麗發動了四次規模浩大的遠征。
隋朝便先後對高麗發動了四次規模浩大的遠征。
其中隋文帝時期曾發兵30萬討伐,結果因為瘟疫、天氣等原因在半路就撤了回來,而隋煬帝更是3次親征高句麗,每次都達百萬之眾,結果3次都鎩羽而歸,還遺留了大量的糧草兵馬器械,全部為高句麗繳獲,大大增強了高句麗的實力。
此時的高句麗,面積約占大唐20分之1,人口更占到大唐總戶數4分之1,有眾400萬的高句麗,更類似於戰國時代的秦國、趙國,動員率極高,韌性驚人,全體成員向心力極強,認同度超高,此時的中原因為隋末大亂,人口大量減少,元氣未復,實力不足,就連可以運糧草的大運河也都早就堵塞了,貞觀之治搞了這麼多年,拜隋煬帝這敗家子所賜,人口也才恢復到兩千萬左右。
也就是說,李世民給自己的戰略目標是用最少的兵力,最節省的後勤,在最短的時間裡,萬裡迢迢遠征寒苦的東北,且天時、地利、人和全在高句麗手中,在手下一班舊將都老了的情況下,突破綿亙數百裡的遼東大澤,深入對手群山堡壘群構成的數百裡縱深體系,還要突破鴨綠江天險,穿透清川江防禦,在嚴冬到來前攻下高句麗經營了200多年的平壤。
高句麗此時不僅聯合百濟進攻唐朝盟友新羅,而且還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國與唐朝的關系,大有要抗衡唐朝之勢。
因此,貴為天可汗的李世民,決定兵討高句麗,解決掉這個邊患大敵。
貞觀十八年《644年》,李世民兵分兩路征討高句麗,行軍路線與隋煬帝一樣:海路上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4.3萬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陸路上以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向遼東進軍。
與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最大的不同是,李世民出兵規模量遠少於隋煬帝楊廣動用的,總計10餘萬人《不計後勤民夫》,盡量減少百姓負擔。
所以唐太宗說:
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豈比隋之行怨民哉!
因為古代運輸速度所致,一直到645年3月,一切才準備完畢,四月李世民征討高句麗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和隋煬帝在遼東戰場屢屢受挫不同,唐軍一開始所向披靡,連戰連勝。
4月,張儉率軍渡過遼水,向建安城進軍,擊敗高句麗士兵,斬首數千級;李世勣攻占蓋牟城,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進攻卑沙城;
5月,程名振率軍在夜裡到達,唐軍攻占卑沙城,俘獲男女八千人,曜兵於鴨綠水;李世勣率軍抵達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救援遼東城,李道宗率四千騎兵迎戰,和李世勣一起打敗高句麗軍,斬首千餘級,攻占遼東城,李世民與其匯合,殺敵一萬多人,俘敵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不久後唐軍占領白巖城,又一次打敗高句麗軍,追殺數十裡,斬首千餘,最後因為日落天黑而停止。
很快,在6月份,唐軍碰到了出征以來的一顆硬釘子—安市城!
在李世民抵達安市城外後,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加上安市城本來的部隊,那就更多了,而李世民攻此時的機動兵力三萬左右,敵我兵力非常失衡。
但是這一戰的結果卻是李世勣率領1.5萬步騎,長孫無忌率領1.1萬精兵,李世民率領4000步騎,總兵力隻有3萬,卻打敗了高句麗一方,並且還斬首2萬餘《殺敵數字往往遠超斬首數》,俘虜延壽、惠真以下3.68萬人,繳獲5萬匹馬、4萬頭牛、鐵甲萬領,以及其他物資無數。
一代名將薛仁貴,也是在這一戰中突入敵陣,所向無敵,一舉成名。
高句麗全國都非常震驚害怕,後黃城、銀城的高句麗人都自己棄城逃走,數百裡沒有人煙。
9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
由於守軍殊死抵抗,加上安市城易守難攻,使唐軍未能攻克。
時近深秋,唐太宗因為當地變冷早、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而且糧食將盡,所以班師還朝。
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
唐太宗自己認為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所以自己這次親征是失敗的,但是唐朝的戰果、收獲遠大於損失、消耗。
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
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馀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總的來說,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占領了遼東大片土地。
在這之前,遼東被高句麗占據了二百餘年,而且遼東是高句麗的戰略要地及重要經濟支撐點。
自此,唐朝在遼東地區打入了一個厚重的楔子,為以後對高句麗的軍事征伐建立起了牢固的前哨陣地。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還大量殲滅了高句麗軍隊的有生力量,高句麗軍隊的精銳部隊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而且,這次征伐使高句麗人口銳減,高句麗的社會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國力衰落。
可笑的是,一堆的人拿著沒攻下安市就定論李世民失敗了,可長平之戰打完,秦國不也沒能滅掉趙國嗎?
邯鄲之戰秦軍後來還被打敗了,難道能說秦國輸了秦趙戰爭?
所以,隻能說李世民沒有達到自己定的高難度戰略目標罷了。
李世民這場跨國遠征,永久性終結了高句麗的強盛時代,消除了其對中原的潛在壓力。
而且在物質上也獲得了巨大的實惠,地廣民稀,極端缺乏勞動力的中原,獲得了豐厚的、持續的人口紅利。
自此,唐朝明確了伐木先去其枝的戰略,多次以小部隊攻伐高句麗,破壞其生產與力量。
高句麗從而處於長年的動蕩之中,為以後他兒子唐高宗徹底滅亡高句麗打下了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