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飛鳥時代
日本飛鳥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就是聖德太子改革,聖德太子改革不僅對日本政治、文化方面意義非凡,在外交方面也卓有成效,特別是中日之間的交往。
當時的中日已經斷交一個多世紀了,聖德太子多次派遣遣隋使出使中國,中日邦交才得以恢復。
7世紀初,以聖德太子為首的推古王朝決定派遣隋使,恢復與中國斷絕一個多世紀的國交,並積極吸取別國文化,充實國力。
史書記載
據《隋書倭國傳》記載,600年推古朝首次遣使通隋,又據《日本書紀》記載,607年聖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
這一時期日本改變過去向中國朝廷或居高臨下或請封、朝貢的態度,采取對等的立場。
使者小野妹子第一次使隋時遞交的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
這封國書雖引起隋煬帝的不悅,但608年小野歸國時,隋朝還是遣裴世清出使日本。
當年9月,裴世清回國時,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
這次帶來的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既反映了外交上追求對等,也反映了太子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強烈願望。
隨使團赴中國的還有8名交流生,其中4名交流生是倭漢直福因、奈羅譯語惠明、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大國,4 名學問僧是新漢人旻、南淵漢人請安、志賀漢人慧隱、新漢人廣齊。
這些交流生中有些人在中國長期滯留,直至充分掌握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後才回國,他們在大化改新及律令國家的建設中發揮了作用。
614年又派犬上禦田鍬、矢田部造使隋,翌年回國。
通交目的
聖德太子遣使隋朝的目的,學界歷來有各種不同看法,日本研究者大多認為,倭對隋的交往目的在於交流佛法和輸入大陸文化,甚至認為『遣隋《唐》使幾乎未見在國際政治上的活動』。
也有的主張遣使入隋是為了『興隆國內佛教』,607年以後的遣使『不單是為交流佛法,而是為了更加有輸入大陸文化』。
有中國學者提出了新的見解,指出:倭國遣使入隋是其『政教合一』理念的具體反映,與制定冠位、頒佈憲法等一系列內政改革具有內在關聯。
佛教作為『萬國之極宗』,不僅是文明開化的標志,同時還是臣民『篤敬』的統治階級的精神武器。
對推古朝來說,盡快更多掌握佛教,能使國內臣民俯首聽命,可謂政治、外交、文化、宗教等多重目的兼有;其直接目的還是在於『交流書籍』,中日之間為大海阻隔,舟楫往來頗為不便,故通過書籍吸納中國文化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這一模式也為其後的遣唐使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