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這個人正是竇建德,他雖然失敗了在民間卻依然享有很高的威望,甚至很多人認為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那麼如此得民心之人,怎麼就無緣無故的失敗了呢?
《一》竇建德其人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而占據河北之地的領袖,就是竇建德,鼎盛時期,竇建德擁兵十多萬,而他這個人和一般的農民起義軍不同,在亂世之中,算得上是一個有原則有底線的人,而這也正是因為他的這樣一個優秀品質,讓他被河北人民所懷念。
在河北,竇建德稱帝的地方,人們建起了竇王廟,這個廟香火極旺,到了二百年後,當時的魏州書佐殷侔見到當地百姓朝拜竇王廟的盛況,回來後寫了一篇文章:
『或以建德方項羽在前世,竊謂不然,羽暴而嗜殺,建德寬容禦眾,得其歸附,語不可同日,跡其英兮雄兮,指盼備顯,庶兒孫長沙流亞乎!』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有人說竇建德是項羽,我看不然,項羽殘暴而嗜殺,而竇建德寬容禦眾,他比當年的孫堅還更有英雄氣概。
寫完之後,殷侔還把文字刻在碑上紀念竇建德。
所以,從這段話中,我們就看到了原因,竇建德為什麼讓河北人念念不忘呢?唯有四個字:寬厚待人。
可以看到,在隋朝末年,幾乎所有起義軍表面上打著『為民請命』的旗幟,可在屠殺老百姓這件事上卻毫不手軟,唯獨竇建德是一個例外。
竇建德在爭奪天下過程中,嚴格遵守一點,『欲安百姓以定天下』。
不僅對老百姓鮮有劫掠,而且對隋朝俘虜也以禮相待,著實讓人震驚。
同時,竇建德嚴於律己,對生活要求很低。
《資治通鑒》則給予竇建德高度評價:『建德每戰勝克城,所得資財,悉以分將士,身無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蔬,茹粟飯;妻曹氏,不衣紈綺,所役婢妾,才十許人』
《二》竇建德之敗
可以說,是『寬厚待人』成就了竇建德的威名,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所以,很多人都在感嘆竇建德,正如那碑文的最後四句:『感豪傑之興奮,吊經營之勿終,始知天命之莫幹,惜霸略之旋隕』
這篇碑文末尾的四句話,堪稱竇建德生平的真實寫照,一個有希望建立王圖霸業的梟雄,竟因為莫名其妙的『天命』,中道崩殂,著實令人惋惜。
正因這篇碑文,後人才格外感慨竇建德的失敗。
為了一個無德行無能力,且背信棄義的小人王世充,竇建德竟率十萬主力前往虎牢關,與如日中天的秦王李世民殊死決戰。
結果,這場惡戰成就了李世民的偉業,當他被唐軍俘虜之後,並未因而網開一面,直接被砍了頭。
實際上,竇建德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厚道的人了,他曾經俘虜過唐朝公主,還俘虜過大唐軍將李勣的父親,但都送了回去。
論對等原則,唐朝的確不應該殺他。
或許也正應了那句話:『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