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多年的古代史中,出現過很多治世,如果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一一列舉,比較著名的治世有: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光武中興、太康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
比起『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戰亂時期,這些治世確實極為難得,需要皇帝為首的掌權者的不斷努力才能實現。
而在這些治世中,隋朝的『開皇之治』最為難得,堪稱一個奇跡。
開皇之治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在位的前二十年《581年至600年》造就的一個天下繁榮昌盛的一個治世,因為年號叫開皇,所以後世稱為開皇之治。
圖1 楊堅《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我們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軍事五個方面來衡量這個治世。
- 政治上
開創出影響後世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
廢除九品中正制,采取了更加公平合理地選官制度《科舉制是否是隋文帝或者隋朝創立有爭議》;修訂出了後世經常用來『當模板、復制粘貼』的法律《開皇律》,裡面的『死刑復奏制度』甚至到今天還在用——最高法院復核死刑。
隋文帝還嚴厲打擊貪吏,使得開皇時期吏治清明。
- 經濟上
開皇之治在經濟上的成就是最高的,當時的國家絕對算得上富得流油,堪稱中國古代國家最有錢的時期,有『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美稱。
這裡有兩個事情可以進行佐證:第一,隋文帝去世了33年、隋朝滅亡了20年的唐朝貞觀11年,唐朝的監察禦史馬周居然向唐太宗李世民稟報隋朝的洛口倉裡的糧食跟佈帛還沒用完;第二,1969年考古人員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有45萬多平方米那麼大,裡面有259個糧窖,其中有一個糧窖居然還存著50多萬斤谷子,當然都已經變質碳化了。
圖2 隋唐含嘉倉遺址、含嘉倉刻銘磚
- 文化上
楊堅阻止了北周的鮮卑化政策,繼續推行漢化,完成了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最後一步。
還把因300多年戰亂而損毀、遺失文化典籍進行挽救收集,讓隋朝的藏書量達到了37萬卷,歷朝歷代最多《沒有之一》。
- 社會上
隋文帝非常註重減輕百姓的負擔,實行輕徭薄賦,本人也重上節儉,愛惜民力。
使得開皇年間,社會治安良好,風清氣正,百姓安居樂業。
- 軍事上
隋文帝北上大破突厥,將突厥人打的滿地找牙,一分為二《東突厥和西突厥》,被他們尊奉為『聖人可汗』,南下攻滅西梁和陳朝,一舉統一了分裂割據了300年之久的華夏大地。
然而,除了經濟成就以外,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等成就,開皇之治肯定不是最高的,很多治世在這些方面甚至遠遠超過它。
圖3 東西突厥地圖
那為何開皇之治為何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可以稱為一個奇跡呢?主要有它幾個特點:第一,用的時間短;第二,起點太低;第三,沒有留下隱患;第四,記載真實可信。
『治大國若烹小鮮』、『欲速則不達』……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要有長時間的積累。
因此,中國古代大多數成就高的治世都用了很長的時間,如文景之治是從劉邦去世以後,歷經漢惠帝、呂後、漢文帝、漢景帝多代達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而取得的,開元盛世更是在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等近百年的積累得來的。
而時間短的治世往往都存在不足或者瑕疵,例如,貞觀之治雖然政治、文化和軍事,尤其是軍事上成就極高,但無奈時間太短,未能從戰亂中完全恢復過來,故經濟成就遠不如開皇之治。
而開皇之治僅僅用了二十年,如果從統一天下算起,更是隻用了十一年。
圖4 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小字禰羅突
俗話說家大業大,發揚光大,如果起點較高,終點往往不會太差。
例如,昭宣中興、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的締造者往往繼承了前人一大批遺產,即使是爛攤子,也留下了修理的工具。
而開皇之治雖然也繼承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統一北方的遺產,但也被後來反對楊堅篡權的『三總管叛亂』給摧毀的面目全非。
開皇之治起點可能不是最低的,但相對於它的終點高度,堪稱奇跡。
無論再繁榮昌盛的治世,都會在後期產生各種弊端和隱患,使得這個治世帶有瑕疵。
例如,太康之治留下了五胡亂華的隱患,開元盛世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永樂盛世最後幾年爆發了『唐賽兒起義』等等。
不過,有人會說開皇之治留下了隋朝滅亡的隱患啊。
客觀的說,隋朝滅亡的隱患不能算在開皇之治和楊堅身上,楊堅改年號為仁壽的那幾年,確實有些年老昏聵,濫殺大臣、破壞法律等等。
但這些並沒有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什麼大的影響,更別說隱患了。
甚至他選的接班人也不能完全稱為隱患,因為客觀的分析,楊廣在位的前期確實延續了開皇之治,後期濫用民力、窮兵黷武等等最終導致亡國的鍋不能算到楊堅的頭上。
圖5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 然而,疑問來了,開皇之治的奇跡,尤其是它的經濟奇跡究竟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隋文帝當然有他的『絕招』。
第一,敢於創新。
隋朝在政治制度上敢於大膽創新,三省六部制的架構十分合理,既分工明確、提高行政效率,又防止了專權的出現;科舉制雖然不一定是隋文帝創立的,但他敢於廢除士族門閥壟斷官場的九品中正制,選拔寒門學子就是一大創舉,使得國家活力十足;『死刑復奏制度』更是看出開皇之治的法治優勢。
第二,推行『大索貌閱』、輸籍法和均田制。
大索貌閱,就是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看是不是隱瞞了的『黑戶』,或者報了虛假年齡;輸籍定樣是在大索貌閱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
不要小看這兩項制度,在隋朝以前,由於連年戰亂,地方豪強世族與官員相互勾結,虛報人口戶籍,還把年齡報小、報老,目的是為了逃避國家的賦稅徭役。
這樣搞,讓歷朝歷代的大量人口依附於豪強世族,成了豪強世族的打工仔,百姓沒有了生產力,國家也沒有了稅收,光便宜這幫中介了。
楊堅這兩條切中要害,既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又把人口從豪強手裡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重要的是把給國家納稅的人口數量提了上來。
再加上實行均田制,土地國有,國家把荒地按人口平均分給農民種,土地種夠幾年再歸農民。
三項制度結合的天衣無縫,這就是楊堅一邊輕徭薄賦加減稅降稅,另一邊稅收卻越來越多的根本原因。
圖6 隋五銖錢
第三,崇尚節儉、精簡地方。
楊堅自小跟著尼姑長大,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即使當了皇帝也是這樣,少吃肉,不穿好衣服,不大操大辦,簡直就是現代人的榜樣,他不光自己勤儉節約,還要求下面的大臣和自家人也這樣勤儉,楊廣就是裝勤儉裝的很到位才得到了楊堅的賞識,最終成了太子。
全國上下都是勤儉節約之風,花銷自然就小了。
另外,楊堅把南北朝地方上混亂的州、郡、縣三級精簡成了州、縣兩級,借此機會裁汰掉了一大批光吃飯不幹活的官員,這一招夠狠,極大地減少了地方行政經費的支出,又升下一大筆錢。
圖7 隋代分郡圖
第四,打仗講究策略。
誰打仗都會講究策略,目的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
但不是誰都有好的策略和運氣,而隋文帝恰好都趕上了。
他在與北方強大的突厥作戰時,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一邊打一邊搞離間計,成功的將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一分為二——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家還被離間搞得內鬥不斷,隋朝就在一邊看熱鬧,經常是幫弱的打強的,結果楊堅沒損耗什麼就將突厥收拾的服服帖帖,突厥不得不尊奉楊堅為『聖人可汗』,成為中原王朝皇帝中被遊牧民族尊奉為可汗的第一人。
此外,陳後主昏庸無道,整天醉生夢死,壓根就沒有做過抵禦隋朝的工作,結果隋軍南下攻陳時勢如破竹,僅僅兩個多月就把陳國滅亡。
由於策略得當加上運氣爆棚,隋朝在開皇年間雖然在軍事上成就較大但損失極少。
圖8 陳後主陳叔寶《553年-604年》
綜上所述,開皇之治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創造了中原王朝在戰亂後極短時間就出現治世的奇跡,也給後世樹立了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模板。
然而,奇跡的主要締造者——隋文帝楊堅卻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充分肯定。
甚至現在還不如他那被洗白成『千古一帝』的敗家子——隋煬帝楊廣的名氣大,著實可惜。
文:博陵清河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