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中國古代王朝中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二世而亡天下。
然而,隋朝在中國歷史上卻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聯通南北的大運河、沿用一千多年的科舉考試、建築史上的瑰寶趙州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提到隋朝,就不得不提起一位頗具爭議的君主——隋煬帝楊廣,他既是一位才華橫溢、抱負遠大的聰慧帝王,也是個荒淫無道、行苦民苛政的亡國暴君。
隋朝皇室出身自關隴集團,楊廣可謂是個地地道道的西北漢子。
但是,我們卻看到這個西北漢子居然對千裡之外的江南情有獨鐘。
隋煬帝非常愛好南方文學,詩文風格與南朝相近,也常和南方的文人詩文唱和。
隋煬帝的鐘愛的皇後蕭氏便出自江左大族亦是南朝梁皇室的南蘭陵蕭氏,他的妃子中亦有很多為江南才女。
隋煬帝對南方喜愛的表現最突出的一點,是他在位期間開鑿大運河,三次下江都《揚州》,最後竟然埋骨江都,永眠於此。
據《資治通鑒》卷185《唐紀一》記載,隋煬帝在江都的最後時光裡,曾對蕭後說:『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後,且共樂飲耳!』『長城公』指的是南朝最後一位皇帝、被隋朝俘虜的陳後主,沈後指的是陳後主的皇後。
隋煬帝居然以自己的階下囚陳後主自比,可見其對南方的熱愛深入骨髓。
上圖_ 楊廣下江南
那麼,隋煬帝楊廣為什麼會對南方如此喜愛呢?
- 1 膏腴上地:六朝以來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隋煬帝在位期間,曾建設的三大工程——營建東都、開鑿運河、遊幸江都。
這三大工程所覆蓋的地域看似不同,實際上卻是前後連貫,形成一組有規劃、有目的性的系統工程,這一工程的走向,正是由關中指向東南。
這套系統工程的落腳點在南方,反映出隋煬帝對於南方的重視與喜愛,探求這份喜愛的來源,可不是單純的個人偏好,而是出自對南方經濟發展形勢的呼應。
眾所周知,自東漢王朝滅亡後,神州大地在近四百年中處於長期分裂、短暫統一的狀態,統稱為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先後建立起六個范圍較廣、存在時間較長的政權——孫吳、東晉、劉宋、蕭齊、蕭梁、陳朝,一般稱之為六朝。
與北方常為胡人統治不同,六朝均為漢族所建立,政權執政者多為從中原地區遷來的士大夫,將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與農業生產方式帶入南方,延續了東漢以來的經濟治理政策,加之大規模戰亂較少,故而南方逐漸走出原本『刀耕火耨』的狀態,農業經濟開始迅速發展。
上圖_ 隋五銖錢
《宋書》卷五十四中記載了江南社會經濟的盛狀,『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
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杜之間,不能比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劉宋時期江南的一些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甚至超過了富饒的關中。
到了隋朝,南方更是戶口增,田野辟,因此隋煬帝開始了大型系統工程。
首先營建東都,將政治中心從交通不便的關中移到較靠近東邊的洛陽,進而開鑿大運河,使得華北、洛陽、南方水運貫通,最後數次巡幸江都,宣示對南方的重視。
上圖_ 隋唐大運河
由於隋朝速亡,大運河和南方工程一時未見成效,反倒被認為是隋煬帝追求享樂的象征。
但我們把目光投向唐朝,就能看到這一系統工程的效用。
唐朝時仍將洛陽定位為東都,唐高宗、唐玄宗、唐中宗等諸帝均多次在關中糧食緊張時移駕東都就食。
唐朝南方經濟延續歷史脈絡發展,在安史之亂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即人們常說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唐朝中央政府的運行,全靠大運河轉運江淮賦稅,正所謂『天下賦稅仰仗江淮』。
由此可見,隋煬帝重視江南,開鑿大運河,並非出自個人享樂,而是富有遠見的政策。
當然,隋之速亡也與隋煬帝的大型工程脫不了幹系,隋煬帝的戰略目標正確,但實施操之過急,三大工程連續開展,毫不體恤民情,恨不得『百年大計』朝夕而成,極力壓榨民財與民力,故而使得國之不國。
上圖_ 楊廣《569年-618年》,即隋煬帝
- 2 觀省風俗:隋煬帝巡幸江都的政治動機
關於隋煬帝三次巡幸江都,很多人將其看為是久居深宮的皇帝外出『找樂子』,甚至是賞瓊花、搜刮江南美女。
但我們將下江都納入六朝隋初以來的政治環境中思考,可以看出這一舉措背後有強烈的政治動機。
隋朝皇室楊家與前朝西魏北周一脈相承,均出自西北地區的關隴集團,這一集團的政權領域基礎在於關中,而對江南較為陌生。
隋朝滅掉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朝,將南方納入了王朝版圖,因而在這片新領土宣示正統、鞏固統治顯得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揚州對於隋煬帝的政治生涯,又有著特殊的意義。
上圖_ 隋滅陳之戰形勢圖
隋煬帝楊廣青年之時曾擔任滅陳主帥,旋即又出任揚州總管,坐鎮江都長達十年之久,對南方相當的熟悉,諸多南方士人為之效力,因而揚州可謂是楊廣的政治基本盤。
在楊廣還不是太子,在策劃陰謀奪嫡時,便把江南作為自己的後路,一旦事敗便逃到江都,割據東南。
隋煬帝即位後三次巡幸江都,第一次在大業元年《605年》,巡幸的同時大赦江南,並在一定年限內免除南方賦稅徭役,以體現對自己『政治出身地』的感恩與懷念。
第二次巡幸江都在大業六年《610年》,將江都的地位提升到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平齊,以顯示對南方的政策性重視。
第三次巡幸江都則在大業十二年《616年》,此時的隋朝已風雨飄搖,北方民變四起,隋煬帝在此時巡幸江都,已有放棄兩京、偏安江南的打算。
最終隋煬帝也沒有回到長安,既是主動亦是被動地選擇了在自己的政治發跡地長眠。
上圖_ 隋煬帝集
- 3 好學庾信:隋煬帝對南方文學的崇尚
隋煬帝對於南方情有獨鐘的一大表現在於其對南方文學的崇尚,這一崇尚之情則來源於南方文學的繁榮。
南北朝時期,北朝文風相對於南朝保守,不如南朝文學絢麗多彩,因而在南北朝後期,北方士人紛紛學習南方文風,形成風尚。
隋煬帝楊廣在擔任揚州總管時,充分地接觸到了南方文化,『食吳饌』,『言習吳音』,『好為吳語』, 『屬文為庾信體』,表現出對南方文化的高度喜愛。
其所信任的謀臣虞世基、裴蘊、柳辯等均為南方文人,隋煬帝常與他們詩文唱和。
隋煬帝自身文學造詣也很高,自稱與文人比試文采,也能當選為皇帝。
由此可見隋煬帝對南方文學的高度崇尚。
上圖_ 隋朝疆域
綜上所述,來自關中的君主隋煬帝楊廣對南方情有獨鐘,源自於經濟背景、政治需要和文學喜好,並非是單純地迷戀享樂。
不過,或許是隋煬帝過分地喜愛南方,以至於養成了高傲不羈的性情,從而剛愎自用,施政殘暴,以至於亡國。
文:城郊牧笛聲
參考文獻:《宋書》《資治通鑒》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