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前夜,李世民為何要讓尉遲恭拿劍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網路歷史》

玄武門之變的歷史背景

玄武門之變,是大唐歷史上一次觸目驚心的政變。

很多人都認為這次政變是李世民和兄弟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之間的生死爭奪。

實際上,不僅僅如此。

1:李淵登基後,並沒有按照之前說的立李世民為皇太子。

作為隨李淵一起打江山立大功的李世民,心裡很不服氣。

2:太子李建成知道自己的戰功與威信都不及李世民,於是聯合弟弟齊王李元吉,一起排擠和陷害秦王李世民,並在朝廷形成了兩股勢力。

一股是以為文官集團代表的太子黨,一股是以秦王李世民為核心的秦王黨,雙方持續明爭暗鬥了多年。

3:經過太子黨多方的努力,皇帝李淵對兒子李世民很不很信任。

所以,每當有敵情發生,李淵總是會命令李世民扛起刀劍上前線討伐敵人。

可是,戰事平息以後,李淵對李世民的猜疑卻越發加重了!

因此,李世民的處境漸漸地處在了下風。

他有心兵變,卻始終下不了決心。

除此之外, 李世民真的發動政變,實際上是要逼父親李淵交出政權,相當於革自己老子的命。

所以,李世民遲遲沒有下定決心。

秦王府人才濟濟

李世民是個特別愛惜人才的人,在他的身邊,始終有一群有勇有謀的人陪伴他一起成長。

從最初的太原起兵,到玄武門之變,到後來了貞觀之治,他身邊的賢臣大將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比如:房謀杜斷。

房謀杜斷,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房,即房玄齡。

杜,即杜如晦。

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化,而杜如晦則處事果斷,後世以他們二人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謀杜斷』。

秦王府人才濟濟,除了房謀杜斷,還有秦叔寶,尉遲恭,長孫無忌等等。

太子李建成還是非常有謀略的,他認為要鬥跨弟弟李世民,首先要把他秦王府的人才趕走,再慢慢收拾勢單力薄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建成拉攏尉遲恭,沒有成功。

後又派人刺殺尉遲恭,再次失敗後,太子李建成直接上奏皇帝李淵,將尉遲恭打入大牢。

最後,是李世民費了很大的勁才把尉遲恭保出來。

李建成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向李淵告狀,說房謀杜斷專門攛掇李世民做壞事。

皇帝李淵耳根子軟,一聽說這兩個人如此可惡就非常生氣!

因此,李淵把他們兩人攆出了京師,要求他們不準再和李世民見面。

話說尉遲恭被李世民保出來之後,心裡對李世民更加的感激與忠誠。

有一天,他打聽到太子李建成想要對付李世民,他便告訴了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後來凌煙閣功臣的第一位,他聽說之後立刻就告訴了李世民,並建議李世民先發制人。

其實,李世民早就通過安插在李建成身邊的內線,了解了李建成的一舉一動。

但是,李世民心裡總顧慮李建成和自己畢竟是親兄弟,一直沒有下決心。

尉遲恭見李世民猶豫不決,就勸諫李世民以江山社稷為重,不能以小仁而廢社稷大義。

李世民終究是沒有表態,尉遲恭隻好拿出最後的殺手鐧,說:如果李世民還猶豫不決,不願意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話,他們將離開秦王府,不再追隨李世民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 ,李世民的態度才有所松動。

他說,去把房玄齡和杜如晦請來,大家再商量一下吧!

於是,就派長孫無忌去請房玄齡和杜如晦。

可是,這兩個人卻不來。

他們說道:

『陛下敕書的旨意是不允許我們再事奉大王的。

如果我們現在私下去謁見大王,肯定要因此獲罪而死,因此我們不敢接受大王的教令!』

拿刀請回心腹大臣

李世民聽了他們的話後,非常生氣,他以為房玄齡和杜如晦是想要背叛他。

於是,他對尉遲恭說:

『明公前去察看一下情況,如果他們果真沒有回來的意思,可砍下他們頭回來見我』。

這樣,房玄齡和杜如晦才喬裝改扮,分開回到了秦王府。

接著,經過眾人與房、杜二人的謀劃之後,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事變,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就這樣爆發了。

其實,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他們的心一直是向著李世民的。

當上孫無忌第一次去請,他們不肯來,並不是真的不肯,他們是想看看李世民究竟有沒有下決心發動政變?

同時,他們也是想通過自己的拒絕,給李世民施壓,逼迫李世民下決心,他們也都知道李世民的真實想法。

李世民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此時並不是顧及骨肉之情。

因為,他和李建成走到今天,兄弟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太多的骨肉之情了。

他真正顧及的是他的皇帝老子,如果李世民先動手的話,他怕被時人議論,也怕被後世批評。

所以,如果太子李建成先動手的話,他在道義上就站得住腳。

但是,如果太子李建成先動手的話,李世民的勝算就不大,這在戰略上稱為『下下策』,作為身邊的大臣當然不同意!

好在玄武門之變很成功,李建成和李元吉被誅殺,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不久,李淵就禪位給李世民了,一卻按照預定的放向在發展!